文章内容

嘉兴市秀州中学 - 《秀州之光》

青年时代使命之认识

作者:顾惠人(选自1939 年《华东联中季刊》夏季号)    
2023-08-18     浏览(113)     (0)

文章介绍了中国教育在百年校庆时对青年学生的精神教育,提出了青年需要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同时介绍了中国在抗战期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提到了教育事业是国家民族精神事业的重要性。


百年校庆——顾惠人校长铜像揭幕仪式



前次世界大战时美国精神总动员有以下的宣传口号:

「拿出自己的钱,虽然肉痛,但比之战士在战场的牺牲,就不足道了。」

「请看这辈出征的英雄,你愿意他们战败吗?不愿的话,请购救国公债!」

「如果不愿让这样可爱的孩子遭敌人杀戮,那么请购自由公债!」

「我们要在这一战争中获得胜利,就得购买自由公债!」

「敌人虽然虚张声势,可是胜利的牌已在我们手中,全体国民应该参加胜负之战购救国公债。」

「购买救国公债,就是筑成国防第三线。」

我们抚今思昔,读了他们的宣传口号,实在没有多大的惊奇,不过他们的实际行动和精神上的表示,真有出人意料之外,前次欧洲大战之运命,竟因美国的参加战争,变面目。

反观吾国这次独立战争,般社会情形的暴露,只见表面化的行动,缺少民族精神的发扬。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能不归咎于中国新教育的失败,中国新教育的产生,不是内力的自然生长,乃是外力的一种反动。舒新城先生说「中国新教育制度是由逼于外力的一种反动所产生的。虽然此种反动是以「图强为主要原素,但当时之改行新教育制度而将旧的书院制,私塾制,考试制笔钩销,并不是主持者真正明白新教育制度的优点与洞悉旧者的缺点,不过眼见得外力日逼,国势日弱,特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推证,而极力模仿其种种设施,所以教育改制数十年,形式方面力求欧化,实则仍旧保持科举思想,封建思想于不敝...

中国教育只重形式,不重精神,遗害民族的再生,真不容我们如此一误再误,今后的教育方针,应取庄泽宣先生在他的民族性与教育所说的人本的教育:「人本的思想在中国素为社会所重视,中国的教育一向是人本的。所可惜的是当中国抄袭西洋教育制度时适当西洋工业革命,工厂式教育盛行,之后。在西洋,许多人已感到教育机械化的危险,但为中国抄袭时,中国人并没有注意到这种思潮...所谓人本的教育在师生关系方面应重情义而少立规章,在教学对象方面应重人生行谊而不斤斤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在教育行政方面应重私人经营而由国家从旁补助,要皆以积极的提倡来代消极的干涉。」

教育事业,乃是国族精神事业,谈国民精神总动员,而不着眼于培养国民精神的保姆一教育,那所谓精神,总动员,亦不过一纸具文而已。中国青年在这个大时代中,至少须受到以下三种的精神教育:

富贵不能淫的精神教育

一般人格的堕落,不免利禄熏心,见利思迁,有所动摇。郎德沛氏于《国民精神上之劲敌)》一文中称劲敌有五:(1)散漫(2)推让(3)沾滞(4)虚浮(5)势利。对于势利一-点言之更觉中肯,汉奸行为,中途变节,归根结底跳不出富贵所淫的圈套。



顾校长与父亲顾道和(美国耶鲁大学收藏)



贫贱不能移的精神教育

这次战争不知造成了多少中产阶级以上的人,成为贫贱,青年的流亡,更不知吃尽了多少痛苦,即以上海变态的繁荣城市中亦有不少含辛茹苦的青年,日夜在愁衣愁食中。如果他们能咬定牙根,不变不移,民族的复兴,必因他们的小我牺牲而早日临到。


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教育

广州和重庆的大轰炸已给予中国青年这种精神教育的训练,民族的复兴,还是这种训练的结果。谁都知道中国民族性爱好和平,这次竟关闭了和平之门,坚持说:此路不通。这不是中国民族性的突变,乃是威武不能屈民族精神的发扬。

青年!时代使命的认识,决不是我的三言两语所能道尽,要你们自己去体念,去领会,但你们既在基督教学校求学,莫忘了基督在旷野中的精神训练与奋斗,更不可忽视他在客西马尼园中信念主旨的坚持,和他在十字架上大无畏精神的表露无遗!


附录:

抗战期中之中国教育

中国虽因战事有大学54所、图书馆技术学校等140所被毁,但在内地正在建筑一新的教育制度,俾训练中国将来的公民与领袖。中日之战争非唯使中国在政治上与实业上有极大之改革,且文化上亦有巨大之变动。按此次中国计有180重要文化机关,122大学校与专门学校被毁,或沦陷于日军占领区域,又3330所中学校,中有1407所被毁,2920所公私图书馆中,计有1436所被毁,至失学学生之百分率大学生为71.2%、中学生为43.1%、小学生为49.3%。大学校确已因战事被全毁者计有30所,文化机关所受之损失计217401743元。目下中国之教育政策为: (一)设立师范大学,为改良师范学校课程之第一步。(二)教育大众以支持抗战。(三)提倡技术教育。是以中国各大中学校之被炸毁,初非中国教育界之致命伤,中国现已动员所有之著名教育家,埋头苦干,重创一光明的新教育制度。(29日美联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