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阅读丰盈人生,书香浸润校园。6月5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走进中量大,做客“嘉量讲坛”,从国家与家国的角度与量大师生们共同探讨《望江南》。
此次讲座是中国计量大学嘉量讲坛第123讲,主题为“国家与家国——小说《望江南》中的人物”。校党委副书记程刚出席并主持讲座。他指出,《望江南》呈现出了茶人精神、江南文化、家国情怀,作品融汇历史回忆和情感想象,既是对消逝的时间的重构,也是对文化传统现代传承的探索。王旭烽结合自己学习、创作经历,为大家上了一堂别有新意、内涵颇丰的文学课和思政课,对同学们如何进行文学创作和怎样过好大学生活带来深刻的启迪。
“望江南”是一个词牌名,取自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这首词中提到“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蕴含着深厚的茶文化,也是作者在劝诫世人要珍惜美好的年华,愉悦地迎接新生活。王旭烽还解释了“望江南”的另一层含义:茶是药,得荼而解之。而望江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决明子,是一种中药,具有解毒消肿的功效,这与书里的茶文化紧密相关。
“《望江南》的空间别具一格,它以茶的兴衰为定位,并从数据出发来讲述茶的故事。”在讲解“时空”之前,王旭烽向同学们分享了小说作品的创作原则。她以卡夫卡的作品为例强调了人物,以话剧《等待戈多》为例强调了场景,呼吁同学们多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节,培养自己的叙述能力,创作出符合现实的作品来打动人心。王旭烽认为,要将这一百年放入两千年的历史中去看待,“如果要给《望江南》的时代背景定性,必须以‘史者的叙述,以及小说家的叙述’的身份指明这是‘无产阶级的天下,劳动人民的狂欢,被压迫者的翻身’。”
王旭烽的笔下都是活生生的、全方位的人物。例如杭嘉和是典型的茶人,身上带着江南人最大的特点——内敛,而杭方越具有特殊的个人气质,婉罗从家仆变成家人,吴坤聪明而狡黠,寄草热烈地游移……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解读完作品中的人物,王旭烽向同学们介绍了“四类人”的理论:有趣且高级、无趣且高级、有趣且低级、无趣且低级。“希望大家能够向着成为有趣且高级的人的方向去努力。”王旭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