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立了秋,下午凉飕飕。最能感知秋意的是回老家。
被清亮的蝉鸣声叫醒后,我便轻轻起床,循着母亲小时候的“外面凉,出去吃风吃风,人就清醒了”的旨意出了门。
站在大门前,一股凉爽之风便通透了全身,徐徐而来的西北风,带走了一夜的燥热,送来清凉的同时,也送来了秋的信息。门前的玉米是碧绿一片,杆子笔挺,胳膊粗的棒子正倾斜着身子,收获成定局,再过个把月,黄金色的玉米定会把秋扮成盛装。
树是村庄的灵魂,树叶沙沙沙的声响,传递着立秋后风的指令。高大的核桃树正孕育着青皮核桃,一个二个三个,一嘟噜一嘟噜的从叶子缝隙中露出脸来,白露到来时,青皮也会裂开青皮,露出圆圆鼓鼓的核桃来。叫醒我的那些蝉儿抓牢着树枝正带劲地叫着,也来挣抢这清晨的凉爽。
早些年的伏天,特别是立秋前后,父亲起得最早,三点多给牛添完草料,五点过了就起床了。牵出牛,套上犁上地了,这是父亲一辈子遵循的作息。牛耕地犁得浅,十多亩地父亲在伏天要犁三遍来晒土,不像现在大型拖拉机犁得深,犁一遍就行了。父亲说,多犁一遍等于多上了一层农家肥。早起犁地,人和牛都免去炙热,等天热起来,父亲已犁了一大块地,赶着牛畅快地回家了。要听故事,就去老井房,天不亮就有人绞得辘辘响,抢第一桶水就像烧第一柱香一样有庄重而有仪式感,担走了第一担水后,井房就热闹了,流出许多故事来。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挑着担都来了,小桶大桶碰得当当响,家长里短都会汇聚到井台处。等父亲储满缸中水,不下地时,就背上背篓,牵上羊就走了,跟着清凉的步伐,割还带着露水的嫩草,让羊儿也吃得饱饱美美的。
我小时候磕睡多,倒那儿都能睡得甜,早晨起不来的时候,母亲就说:“赶紧起,天凉了,到外面吃吃风,清亮清亮,头就不蒙了。”早晨的清风的确能治愈贪睡,特别是到田野“吃风吃风”,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沿着门前硬化的大道再走十多步,远处的高楼在明净的天空下清淅可见,随着灯光的引导,县城的轮廓清晰可见,两条快速干线上的灯还亮着,我似乎看到了急驶的车辆,听到急驰的车流声。静与闹,爽与燥,相互变化着,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节奏。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喜欢清静。今早,我就被凉爽感染,尽享这无边的凉意。
隔壁的两个张叔,早早地起来散步去了,沿着村子硬化的大道,不紧不慢地走着,享受着立秋后的待遇,这条道丈量过他们的人生,承载着他们的艰辛。要是在早些年,他俩早已扛起农具下地了,如今社会发展,生活富裕,该享享清福,过过现代人的休闲生活。
“三伏的蛐蛐,经过春还是越过冬?”虽说蛐蛐活动时间短,但立秋后的蛐蛐肥了大了,它唧唧呢喃轻唱却是乡村清晨一景。时不时在田野中,在路边的草中爬行或跳跃,冷不丁还会跳上你的脚面。隔壁黄叔家的小狗,突然从玉米地里钻了出来,不停地砸吧着嘴,这家伙原来是逮吃地里的蛐蛐回家了,显得异常兴奋。前些年,家里养狗的时候,也是这样,立秋后就会壮许多,看来真是秋养万物。
清风习习,我浸润在了凉爽之中。日出东方,喷薄而耀,乡村的清晨是一曲清亮之歌,也是扣心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