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铁二十局 - 中铁二十局

三代师徒共谱铁运高歌

作者:●郭  晨  黄天龙    
2023-08-11     浏览(53)     (0)
     盛夏的陕北骄阳似火,在榆林神木,电力机车夹杂着热风呼啸而过,每年将4620万吨的煤炭外运供电“续航”,为城市居民带去清凉、点亮灯火。

“安全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每一个部位有哪些构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四公司电力运输分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内,质量副经理高秦川和同事们正围聚一起全神贯注聆听机车行运的规范标准、检修的注意事项。授课人正是202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殊荣,现任分公司司机长的刘正林,他也是“劳模创新工作室”12名青年员工的师傅。

从王国春到刘正林再到高秦川三代师徒情中,“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铁道兵精神”薪火相传、绵延赓续,共同谱出一曲铁运高歌,成为一代又一代铁运人接续奋斗的缩影,造就了铁运分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涅槃蝶变。


王国春寒来暑往炼铁人


时间拨回到1974年5月,铁道兵青藏线新建铁路管理处正式成立,担负青藏线一期工程哈尔盖至格尔木段临管运输任务。自此,四公司铁运板块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里,第一代铁运人王国春,正式接触到铁路机车运输,并在此后40年的工作生涯中,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累计出乘8000余趟,安全总走行156万公里,有效防止各类事故400余起,培养各类人才上百名,创造效益820余万元,受到各级表彰近30次。

1976年,王国春担任青藏线第一任火车司机,在往后的岁月里,他先后参与青藏、大秦、鹰厦等10余条线路运输任务。

内燃机车司机和检修工作可以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甚至可以用简单、枯燥来形容,但在40多年的铁运生涯中,王国春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

他喜欢思考,一有空就围着机车钻研原理,熟悉掌握机车的各种性能,时间久了还摸索出了一套排除机车故障的有效方法。有时候机车出现什么问题,只要一听、一摸、一看,就能准确辨别故障原因,并迅速加以排除。

有一次,王国春和工友们正在吃饭,耳边响起了机车哐哧哐哧的入库声,在大家惊讶的眼光中,王国春将饭碗朝地上一放,骑上自行车就向车库赶去。旁人惊讶问:“老王,你干啥去?”

王国春头也不回地喊道:“入库的机车声音不对,我得去看看。”

为了不耽误机车正点出库,王国春经常带领检修人员排除各类故障,很多时候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分公司机车始终保持高运用率和完好率。

还有一次在行车中,他突然听到响墩的爆炸声,凭着高度的警觉性,他判断前方道路定有事故发生,并立即拉下了紧急制动闸。后经了解,原来因为秋雨不断,产生山体滑坡,一块重达一吨多的巨石正好掉落在道心上,距离机车仅有10余米。如果不是紧急刹车,很可能发生列车颠覆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王国春寒来暑往炼铁人


时间的车轮隆隆向前。累计值乘3000多趟,行车120余万公里安全无事故,有效防止各类行车安全事故60余起,培养各类人才70余名。

25年前,“师傅”王国春扎根铁运一线,凭借突出贡献荣获“全国劳模”称号;25年后,“徒弟”刘正林接续薪火,传承“劳模精神”,依靠过硬业绩再获这一殊荣。

2020年12月,四公司召开“弘扬劳模精神激发奋进力量”座谈会,刘正林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感悟:“从小到大,我内心崇拜两个人,一个是铁道兵出身,曾为火车司机的父亲刘富昌。另一个是公司老职工,曾获‘全国劳模’的王国春。”刘正林说,“无论是父亲还是师傅都是默默扎根在铁运一线,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铁运人的默默坚守与奋勇拼搏。”

1993年7月,刘正林根据公司的安排毅然决然前往宝成铁路复线,投身到了心中向往的铁路运输事业。1997年,王国春与刘正林相遇,第一代铁运人和第二代铁运人的碰撞擦出了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的火花。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夏天驾驶室内,温度接近40摄氏度,好似蒸笼;冬季车内寒冷异常,连做简单的指令都非常困难。

在两人相识的半年多里,王国春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给刘正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王国春的言传身教下,刘正林把保养、维修机车当成一种磨砺,熟悉了机车各个部件、工作原理,并与日常学习结合起来,逐渐成长为一名知识全面、技能精湛的业务骨干。

在刘正林的床头柜里,有几摞厚厚叠起来的笔记本,有些甚至纸张发黄、出现破损,翻开封皮,上面写满了他的日常经历和问题建议和一道道不太笔直的标记线,这是他工作见证和真实写照,记录着他的初心和梦想,也是他一直以来的行为准则。


王国春寒来暑往炼铁人


时间的齿轮缓缓转动“我的师傅刘正林是‘全国劳动模范’,而我师傅的师傅王国春同样也是‘全国劳动模范’,这让我感到万分自豪的同时,更觉得使命在肩。”作为机车质量负责人的高秦川始终以师傅为榜样为铁运事业贡献着青春力量。

先后对机车检修、各类设备等进行了62项技术改造和创新,带领检修班组,先后累计完成了机车辅修145台次、小修138台次、中修33台次,碎修8680台次,2006年参加工作的高秦川没有辜负师傅的期望。

刚参加工作时,铁运的工作条件依旧艰苦。每当接班、下班交车或检修时,高秦川便跟着师傅刘正林,爬到车底下详细排查牵引电机、走行部是否有隐患,每次忙完都是一身油污,但师傅刘正林从来没有叫苦喊累。刘正林坚毅的面庞、厚实的背影,在高秦川心里厚植了一个信念:“要成为师傅那样的人!”

在做好日常列车检修的同时,围绕铁路运输业务加大技术攻关,师徒俩同心同向的奋力耕耘,结出了一项项丰厚的硕果:累计创新各类成果20余项,为企业节约成本近300万元。其间他们还总结出的“安全运输六勤口诀”,成为“安全法宝”在机运公司广为流传。

“两个接触器线号,你接错了一双,你这是在和‘老铁’们‘开玩乐’啊小伙子,赶快再翻翻书学习学习。”参加工作多年的高秦川早已能独当一面,轨道上停放的一台台电力机车就是他心中的宝贝“老铁”。

三代“铁运人”,亲历了企业发展的升级飞跃,也见证着国家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变迁。从最开始机车租赁到如今参与神朔、宝麟、甘泉等多条铁路线运输,从当初一穷二白到如今拥有5个铁运分公司,各类机车90台、相关从业人员1000余人。企业厚积薄发运营总里程、运输总量等主要数据连年攀升,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夕阳西下,蓝天白云。黄沙漫天的黄土高原,在这个盛夏时节披上了一层盎然绿意,从工作室走出的高秦川,又一次背起检修包走向车间。此时,余晖洒遍他前方的道路,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