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在希望的田野上——来自曲周“双高”基地抗旱一线的报道

何志勇

2011-03-10     浏览(186)     (0)

文章介绍了华北旱情严重,曲周县作为粮食主产区之一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干旱。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双高”基地的研究生们展开了科学抗旱行动,对小麦旱情进行了调查和培训,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化解了干旱的威胁,相信继续加强田间科学管理,必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今天早上飘来令人轻爽的小雪,一层薄薄的银缕雪衣披在大地上,别有一番风景,也暂时解一解长期的持续干旱”,2月26日,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双高”基地发往学校的工作日志,显得诗情画意:“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开春雪,真的很漂亮,从来没有觉得雪这么美丽漂亮,也许是因为它给期待中的农民朋友和我们的‘双高’基地带来了希望和收获。”
  在此之前,我校资环学院驻扎“双高”基地的9名研究生们已经在曲周的田野上奋战了多日;在此之前,这群可爱的同学们眼中只有旱情,心中只想着抗旱。
华北旱情声声急
去年10月以来,北方冬麦区降水持续偏少,山东、河北等部分地区连续3个多月无有效降 水 ,河北、山西等八省部分地区旱象露头并持续发展。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初,八省冬小麦受旱9611万亩,受旱八省冬小麦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八成以上。
  “立春”之后,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需水量明显增加,随着入春后气温回升,田间蒸发量大,旱情发展迅速,对小麦返青生长和分蘖极为不利,对夏粮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数月无透雨,旱情声声急。
  1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的通知》。
  2月4日,农业部启动抗旱二级应急响应,加大对北方冬麦区抗旱春管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同时要求旱区各级农业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因时因地因苗推进科学抗旱。
  2月9日,农业部召开全国抗旱促春管工作视频会议,对抗旱保春管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受旱各省份积极采取措施,抗旱保苗。
  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河北省,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干旱。自去年11月以来,河北省平均降水仅为2毫米,比历史同期减少85%,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历史同期高1至2摄氏度,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气象干旱。
  2月18日,河北省邯郸市召开小麦中耕锄划管理现场调度会,提出抗旱、保春管、保春播的“一抗双保”工作方针,动员全市农技人员和农民群众全力打好科学抗旱麦田管理攻坚战。
  在这场抗旱动员大会上,曲周“双高”基地研究生黄成东听到了这样一组让人忧心的数据:邯郸市全市570多万亩麦田中,有500万亩发生气象干旱,380万亩发生土壤干旱,60万亩严重干旱……
科学抗旱行动急
面对汹汹旱情,河北省要求农业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查墒情、查苗情、查灾情,尽早制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麦田抗旱管理方案。
  2月17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双高”基地的9名研究生们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返回曲周———就在半个月前,他们刚刚在这里结束了覆盖曲周全县342个村的冬季农业科技大培训。
  曲周旱情十分严峻:去冬以来,曲周县降雨量明显偏少,全县平均降雨量仅为2.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8成以上,土壤失墒严重,全县冬小麦受旱面积达31万亩,其中重旱5万亩,中旱15万亩,轻旱11万亩。
  同学们立即展开了对 “双高”基地核心方小麦旱情调查工作。让同学们心慰的是,调查结果发现,“双高”基地核心方小麦苗情整体长势良好,没有表现出严重干枯等旱象。针对田间实际情况,同学们当晚就在科技小院召集“田间学校”学员和合作社成员进行小麦抗旱管理培训,建议大家及时下地观察小麦生长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管理,不要盲目浇水施肥。
  但在核心方之外,部分麦田旱情严重。连续几天,同学们和曲周县农技人员一道,深入田间地头实看墒情,对全县10个乡镇的麦田进行了“会诊”,开出了一道科学抗旱、高效抗旱的“处方”。
  
“旱年不旱”靠科技
虽然华北地区旱情严重,农民们都忙着浇水、中耕划锄,但曲周第四疃镇王庄村示范方里却没有这样忙碌的场面:这里的旱情没有其他村落严重,冬小麦长势良好,土壤墒情也还不错。
  像王庄一样,与整个黄淮海平原风风火火的抗旱大会战相比,曲周“双高”基地显得有些“冷清”。
  王庄的小麦为什么经历大旱却长势良好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播种、整地质量比较好。这里的千亩示范方通过合作社带动,全部按照“双高”技术规程使用 “深耕+秸秆整株还田技术”,保证的小麦根系的下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秸秆体内的水分散失,间接提高了土壤墒情。与其他村的小麦旱情对比,这里的田间地面裂缝较少,这则是恰当的浇冬水时间所起的作用。一系列“未雨绸缪”的“双高”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干旱的威胁。
  华北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但也是一个水资源紧张、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农业生产资源环境代价大的地区。曲周正是这块土地上矛盾最突出的地方。
  2009年5月以来,曲周县和我校建立 “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针对当地水资源极度匮乏的特点,立足于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以粮食产量及水肥资源利用效率水平协同提高为目标,集成多项技术措施的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探索出了一条黄淮海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早在去年年底,针对小麦冬季旱情,“双高”基地与当地农技人员开展了全县范围 “节水、节肥”技术培训;利用田间科技长廊、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宣传包括节水栽培等内容的“双高”技术,让农民群众掌握技术,为今年的抗旱增产增效提前做准备。
  2月25日,看到“双高”示范方里绿意渐浓,当地媒体记者不由得惊呼:“了不起”,并发出了“旱年不旱”的感慨。而掌握着一连串的土壤体积含水量数字的农大同学们则相信,继续加强田间科学管理,必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