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齐鲁工业大学 - 《齐鲁工大报》

多维协同多重反馈的双线混融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经济与管理学部  刘艳艳    
2023-07-08     浏览(184)     (0)

一、课程简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是金融学专业核心课。主要讲授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策略。本课程在智慧树平台已经成功运行了7学期。课程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对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将更多的案例、经济金融热点等课程资源通过平台推送给学生;通过在线课程的建设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金课,智慧树、雨课堂、问卷星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并用,使得课前课中和课后等教学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实现了传统广播式教学向讨论式、互动式教学的转变以及期末考核向过程性考核的转变,大大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一)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1.过程性考核体系化设计

改变传统老师单项输出+期末考核对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励不足的弊端,通过智慧树讨论区、雨课堂点名、测验等,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以及线上+线下的多维立体量化考核体系,使学生anyway,anywhere,anytime3A自主学习。

2.线上线下有机融合

改变以往简单“双线交替”的弊端,通过思维导图结合雨课堂、智慧树等工具打通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课前线上学习并创建思维导图,课中雨课堂检测+讨论迭代完善思维导图,课后作业布置+讨论区互问互答巩固衍深思维导图,促进线上线下共时性及“双线混融”。

3.多样化资源共振助力教学目标实现

改变以往内容滞后资源少的弊端,用外文教材并对内容模块化重构,纳入最新银行业务、创新产品及风险规避策略,推送文献、案例、新闻等资源,结合Wind等数据让学生体会国内外银行经营管理的区别,利用项目任务、案例研讨、应用迁移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拓展国际视野。

(二)具体实践

1.教学理念

(1)党建引领,深入践行课程思政

贯彻“五金”体系化育人新机制“习金句、上金课、练金术、争金牌、立金德”:既注重传统金融理论基础的夯实,又注重新金融业态和工具的传承;紧密结合经济金融发展,立德树人,德育和知识传授并重。在学情分析基础上,本门课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设立是基于金融发展和功能演变的历史逻辑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

(2)以学生为中心,持续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本门课程基于OBE理念构建理念构建和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聚焦学习本身,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结构提升学生学习有效性,灵活运用雨课堂、智慧树等丰富学习资源,构建多重激励反馈机制,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满足感,以学生学情分析为导向确定重、难点。

2.多维融合协同,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新金融业务多层次化特点,培养方案体现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特点,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打造“3融合+1协同”的培养模式,即双语融合教学、思政融合教学、信息技术融合教学,产学研协同育人。

3.教学设计

构建三环两线一脉矩阵式全流程双线混融教学设计,以思维导图为脉贯通课前课中课后三环和线上线下两线,合理配置两线功能实现低高阶目标。

线上时长占总时长的1/3。线上课前准备和知识点学习,老师端:布置任务、分享资源、知识点讲授和在线答疑,学生端:在线学习、参与讨论、总结收获并画出思维导图。课中任务驱动或案例启发式教学通过线上+线下实现,教师:重难点讲解,布置小组项目,组织讨论,优秀案例讲解评价;学生:交流讨论,分组协作,成果展示,迭代完善思维导图。课后拓展巩固线下+线上实现,老师:分享拓展资源,发布作业,答疑与个性化指导,反思改进;学生:互问互答,完成作业,反馈评价,巩固衍深思维导图,达成共识。

开展以案例项目为引导、学生参与为中心的指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组织与实施。通过智慧树、雨课堂等发布学习任务,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掌握核心学科知识;通过线下讲授+案例研讨(依据线上学期数据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案例)和线上讨论区等有效沟通,学生深度加工解决复杂实际问题;通过线上作业布置+答疑和线下讲解反馈等巩固反思,学生磨炼毅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4.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案例、探究、互动等完成学习。不同模块教学方法不同,经营环境:M00C+课上习题/案例研讨,业务产品:MOOC+小组项目/案例研讨,管理策略:MOOC+角色扮演/应用迁移(如学生扮演信贷调查员、信贷经理等角色,结合案例熟悉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流程和岗位职责)。

(1)课程设置主导化

本门课程采取“3+2+3”的教学设计框架,第一个3是指教学内容拆分重组模块化重构后主要由三大块组成,其中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教学重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策略与风险管理是难点;2是指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第二个3是指教学过程涵盖了课前预习,课中拓展讨论与课后作业布置与复习,注重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获得感和体验感。

(2)信息手段多样化

通过在线课程的建设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课程,智慧树、腾讯课堂(线上教学期间使用)、问卷星、雨课堂、QQ群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并用,使得课前课中和课后等教学环节有效衔接起来。

(3)考核评价多元化

基于多重反馈激励的过程性考核(40%)+总结性考核(60%)。过程性考核包括在线学习情况(10%,视频学习100%且2次以上,自主学习)+测试成绩(10%,章测试+随堂测试,自主学习及课堂听讲)+课堂参与度(5%,问答区10次+签到满勤,互动交流)+小组任务情况(10%,团队意识)+平时积累(5%,笔记+思维导图,自主学习及总结拓展);总结性考核包括智慧树期末考试(20%,客观题,低阶目标)和线下期末考试(40%,客观题+结合案例的主观题,高阶目标)。综合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思政考核贯穿三评融合全过程,比如期末考试通过结合最新案例和材料命题加强增值性评价和课程思政考核。

5.德育内容细节化

本门课采取“3+5+3”课程思政体系化教学设计:三大育人目标,五大育人主题,最终落到国家、行业和个人三大育人层面上。

三、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

(一)感觉到学习的紧迫感

开学伊始就告诉同学们这门课的要求和学习方法,这门课双语教学,平时积累以及主动学习非常重要,所以要求同学们要利用好智慧树上的自建课程资源用于课前预习及课后巩固、测验、作业等;另外要养成记笔记和做思维导图的习惯,期中期末会有两次优秀笔记和优秀思维导图的评选,评选出的优秀学生平时成绩加分;并且每次课上课前都会对课前智慧树学习情况进行展示并且利用雨课堂随时测验监测同学们听课情况,让同学们紧张起来、忙起来、积极参与进来。

(二)感悟到学习的主动性

督促和激励有必要,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主动课前预习,主动课后完成智慧树上的任务,主动组建小组,主动讨论,完成小组任务,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三)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注重过程性考核,提高平时成绩占比,激励同学们向优秀的学生学习,比学赶帮超,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寓教于赛,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努力的成就感。

四、改革成效

(一)学生表现及同行评价高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升,通过线上作业、自测题、课堂问答、话题讨论等,增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从学习进度占比看,98.85%的同学高于学习进度,完成度为100%。

学生考核平均成绩提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来,笔记和思维导图评比督促学生积累,小组任务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及全局意识,成绩比平行班高2%。

督导及同行评价高:督导和同行都进行了听课,并给予较高的评价,督导孙晓萍教授评价如下:“设计精细,安排合理,内容充实,可做样板推广,很棒,是一堂好课。”

(二)高质量教学成果涌现

本课程双语教学已经在校内线下运行了10年,在线课程在山东省联盟平台上线运行7轮,教学效果好。

内容紧跟需求,资源丰富。建有教学视频32个,弹题32道,章测试80道,题库228道,每章备有雨课堂随堂检测10道以上及拓展文献、案例、新闻6篇以上。

团队协同效应显现。2016获课程群立项,3名团队成员获教学质量优秀奖,团队承担教研项目10余项,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2020推荐省联盟优秀共享课程,2021获批山东省线上线下混合一流本科课程和山东省教改项目立项,同年获齐鲁工业大学教学创新二等奖以及教学成果一等奖,辅导优秀本科毕业论文4篇,创新创业项目2项,大赛获奖20余项,大众网采访1篇。

(三)社会影响逐年提升

在线课程得到了兰州理工大学、呼伦贝尔学院、齐鲁理工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等17所学校的推广使用,选课人数逐年扩大,可复制性强。目前累计选课1886人,累计互动781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