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起航,到引领东方巨轮破浪前行,一代代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牢记使命责任,书写着永远跟党走的动人故事。一起听他们讲述入党故事,重温初心,凝聚奋进力量。
党指引我勤奋报国
崔崑
我今年 98 岁,是一名有 67 年党龄的老党员。我出生在山东济南,年幼时,目睹旧中国贫穷落后,受列强欺凌。“七七事变”后不久,家乡沦陷,我在沦陷区生活了7年,亲眼目睹日寇的残暴,这坚定了我为抗日救国而学习的决心。在家人的支持下,我逃离沦陷区,考入因抗战而迁移至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经历过战火纷飞,见证了新旧社会对比,我决心跟着共产党走,立志为新中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1951年至1954年,我被抽调至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跟随苏联专家学习金属学及热处理工艺设备,之后两年被借调到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担任苏联专家的翻译。老钢院建立不久,设施比较简陋,但学习氛围很浓厚,怀着实业报国的信念,我也加入了那支即使在周末晚上也挤在教室里勤奋自习的队伍。在思想上,老钢院对知识分子强调正面教育和引导,学院领导注意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为教职工和学生们营造出一个宽松的工作学习环境。我平时也注意时事学习,一次临时举行的时事测验,参加者近百人,我的成绩名列前茅。
1956 年 4 月 20 日,我在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被批准入党,并于同年 8 月回到经院系调整后成立的华中工学院。后来,我被公派到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钢铁大学之一 ——莫斯科钢铁学院进修,专攻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作为一名党员,服从党的工作需要,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在莫斯科,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唯一的事情就是学习。听课、做实验、参加研究、了解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经验……这些为我今后的教学、研究,以及办好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留学生每月发 700 卢布津贴,我就坚持吃食堂,余下的钱都用来买书,回国时,我一共带走了好几箱子书。两年的留学生涯,奠定了我日后的研究方向——特殊钢。
回国后,我和同事们一起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实验室。我和我的科研团队开展了国家急需的高性能模具钢的研究,我们研发了十种新型高性能模具钢,其中四种列入国家工模具钢标准,先后三次获国家发明奖,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 2 亿多元(按当时产值计算);培养硕博生近 50 人,其中有十几人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党的教育培养、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大力协作分不开。
这一辈子,我和老伴不讲究吃、不讲究穿,有了些积蓄。我们俩商量后决定捐出来回馈社会,至今,我们捐资助学已经累计1000万元,可帮助1000余名青年学生成长。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教师,勤奋、报国是我一生都在践行的使命,这不是捐,而是还。国家不培养我,我什么都没有,我理应用我的行动去帮助更多的人。只要有人愿意像我们一样去帮助别人,我们就很欣慰了。
(作者单位 材料学院)
在党的光辉下前行
董念国
30 多年来,我一直在党的光辉下前行。我的导师兰鸿钧教授是一名有着 5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对医疗事业的热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的影响下,我选择从事病情变化迅速、手术复杂精细的心脏大血管外科,将对党的无限赤诚融入对医学事业的不懈求索中。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这句话我铭记在心。担任科主任后,我带领团队突破全国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多项重大技术。我们致力于提升重症心脏病外科疗效,创建了供心保护新技术,突破国际供心冷缺血安全时限,建立中国儿童心脏移植技术体系,成为我国儿童心脏移植的开拓者与引领者。
在我们的努力下,心外科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心血管病外科诊疗中心,不断创造生命奇迹。我们不断探索,推动心脏移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让世界关注心脏移植的“中国声音”。从 2015 年的 102 台到2019 年的 119 台,心外科连续多年心脏移植数量领跑全国。在这场永不停歇的生命接力中,我们团队平均每年奔跑20万公里。为了拯救生命,这支“中国第一跑男”创造了无数“第一”。
自 2001 年起,在医院支持下,我们发起了针对农村贫困患儿的爱心减免活动。2009年起,我们联手湖北有影响力的媒体,开创医媒合作的新公益模式,为弱势群体搭建扶助平台,让更多患者能够“看得起”病。22年来,心外科共救助农村贫困先心病患儿5000余名,累计资助费用超1亿元。
为了让偏远山区患者早日摆脱病痛,我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医疗精准扶贫工作,通过团队培训、驻点指导把先进的诊疗技术带到并留在基层。10余年来,我们走遍8 个省、23 个地级市、50 余家医院,累计派出专家千余人次,举办各种培训班近 20期,诊疗患者2万人次,帮助基层手术1000多例,为数以十万计的心脏病患者带去“心”的希望。
为了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解决“卡脖子”问题,我们研发全球首款心房分流装置;合作研发了 D-Omniheart 经皮心室辅助装置,实现我国急性心源性休克患者微创介入心室内辅助救治技术新突破;自主研发体外磁悬浮心室辅助装置,是中国唯一采用非对称磁悬浮结构的人工心脏产品……
入党不仅是个人一生的荣耀,更是一种责任、一份担当。“医者仁心,不忘初心”,我将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从“心”出发,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 附属协和医院)
抒写倾情于党的初心
林琼芳
从一名普通护士到医学院教授,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我一心向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祖国和人民。我穷尽一生,追随光、成为光、传递光,抒写着倾情于党的初心。
我两岁时,父亲因病去世,长兄被送入育婴堂后夭折,作为幺女的我跟随母亲开始了贫困的生活。为了摆脱困境,初中毕业未能再升学的我报考了免收学费还供膳宿的护士学校,毕业后成为了护士。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我目睹了社会上许多不平的事,心中向往光明、自由和平。我参加读书会阅读进步书籍,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那时,我心中就播下了一颗神圣的种子。
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女工和家庭主妇目不识丁,饱受没有文化的痛苦。我与张晴晖、陈瑛、罗柏心、叶金彩、李莹、李筱玉等一群爱国妇女在澳门开办妇女夜校,接纳广大妇女入校。那时,我白天在手术室工作,晚上积极服务妇女姐妹,并于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 年,为了支援祖国医疗事业,我积极响应号召,前往中山医学院工作。尽管薪水从原先的三百元降到了七十元,但我无怨无悔,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我始终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只要党的事业有需要,我就会一往无前。为了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人民和国家,我苦学勤练,恶补物理、数学、地理、历史等科目,最后考入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实现了自少年起就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大学梦。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年过五旬的我有幸前往国外学习公共卫生学,克服一切困难拿到了硕士学位。学成归国途经澳门时,我婉拒了工作邀约,毅然决然地回到武汉。有人对此感到不理解,但我深知,多年来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如今,我理应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后来,我在武汉继续从事卫生统计和环境医学统计的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我始终在默默坚守,用行动践行对党的初心和热爱,忠于祖国不负人民,愿以己所学为党奉献终身。
(作者单位 公卫学院)
心声说给党听
建规学院陈雨辛:2022 年,我作为党员先锋服务队队长,前往湖北孝昌和云南临沧开展志愿服务。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我们走过了18个边境村,获得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第一手资料,并提出近三万字的资政报告。当地乡村振兴局的干部开心地说:“太感谢你们了,真希望你们能常来!”那一刻我领悟到,将自己的情怀、人生价值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去影响一部分人,去帮助更多的人,通过投身乡村振兴领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我作为一名党员最大的幸福。
电气学院刘耀文:从筚路蓝缕到世界前列,电力工业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中国电力奇迹;从技术落后到特高压国际领先,无数电力工作者攻关科研,践行党员责任担当。在无数榜样引领下,我更加坚定信仰——当代青年要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实现双碳、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充电”、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是我作为党员、作为电力学子的使命担当。
外国语学院周凤洁:入党之路是人格的全方面提升、锤炼之路。入党意味着思想上、行动上、专业水平等各方面都要过硬。在研究生红色理论学讲团以行动擦亮“党旗红”与“科技蓝”的底色;在校青马班实践班培养核心竞争力,立志做“张口能讲、提笔能写、坐下能谋、起身能干”的六边形战士……我是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的千千万万中国青年之一,愿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之中。
附属同济医院谢彦:新冠疫情期间,我看到导师和学长们夜以继日奋战在一线救治患者。他们勇往直前、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敬佩。我向他们学习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他们那种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奉献的精神。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不是光喊口号,也不是心血来潮的草率决定,而是要矢志不渝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用自己的所学服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