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活动现象、规律及其调控机理的学科,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现代生物学发展的生长点。我校《分子生物学A》双语课程是面向山东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国家一流和国家特色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在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渗透融合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根据学校“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广适应、强能力”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分子生物学A》以双语教学为特色,以指导现代生物技术为育人宗旨开展课程建设。2023年被遴选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一、分子生物学课程建设历程
山东农业大学《分子生物学》课程于1995年首次给农科相关专业研究生开设,至今已有二十八年的历史,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具有鲜明的传统优势和特色。2004年,对生科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讲授分子生物学时,首次使用双语教学,引入全英文版教材《IntroductiontoMolecularBiology》,成为校级双语示范课程。2005年和2007年分别开始面向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专业双语授课,《分子生物学A》双语课建设完成。目前已成为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农学新农科实验班以及齐鲁学堂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各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全国生物系列课程改革和教材的编写出版及大纲的修订等工作,并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7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教学团队王宪泽老师主编的《简明分子生物学教程》(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并于2017年1月作为“高等农业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再版,郭兴启教授和苏英华教授担任主编,目前该教材已经印刷并使用10000余册。本课程在2014年开通了教学网站辅助教学,学生可以下载教学大纲、课件、视频和习题集;积极采用慕课、雨课堂、智能课堂等灵活形式进行线上授课,团队与华中农大合作录制的 《分子生物学》慕课,2个学期选课人数达2万余人次,广受好评。本课程于2020年完成了本校慕课的录制工作,并于2021年上半年在“智慧树”平台全面开放。
二、过硬的教学团队
分子生物学课程组隶属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于2009年获批“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现有成员25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教师中25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留学归国人员15人。青年长江1人,泰山学者系列人才6人,教授15人,副教授10人;有教育部 “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泰山学者、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成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为中坚力量的师资队伍,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朝气蓬勃、热爱教育事业、富有创新和团队精神的团队。《分子生物学A》教学团队是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的教师队伍,团队成员努力提升教学质量、紧跟国内外研究发展前沿,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不忘教师初心,牢记育人使命,热爱教育事业,重视本科教学;扎根教学一线,潜心磨练提升教学能力,悉心钻研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同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中的价值引领作用。课程团队用实际行动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坚持全方位育人,力争培养出更多“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人才后备军。团队成员曾获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称号;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首位)、三等奖1项(首位);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2项,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教学研究专著1部。
三、以科研促教学
本课程团队成员在重视教学的同时,积极从事科研工作,把研究成果充实到课程教学。因此在主要章节增加了理论知识的相关应用,并在授课过程中随时补充新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到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向。团队成员均有国外访学经历,有较高的双语教学水平。
多年来团队成员在科研方面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主持国家“973”重大项目、国家高科技计划“863”项目、国家转基因植物与产业化专项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40余项,在《MolecularCell》、《PNAS》、《MolecularPlant》、《PlantCell》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目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已形成了植物抗逆信号转导与基因工程、基因表达调控、分子酶学、微生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随着科研实力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逐步提高。研究生招生人数也有较大增长,并于2001年招收第一届博士研究生。依托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共计培养近400名硕、博士毕业生,这些学生或进入国内知名科研院所、企业工作,或选择进入国内外知名研究室进行进一步的深造。
四、持续深化教学改革
《分子生物学A》课程以培养国际化、高水平、综合能力强的专业科研人才为教学总体目标。为此,作为全校示范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不仅课件、授课基本全用英文;在遇到专业词汇或者重点、难点问题时会再用中文进行解释,既有利于同学们掌握专业知识,又提高了专业英文水平。课程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通过国际合作和进修访学等方式与国际一流的科研院所接轨,不断提高科研素养;悉心钻研前沿的科学问题,精心组织融入课堂教学,将各专业知识点汇成知识网络,启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的兴趣。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鼓励并指导多名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申请SRT计划基金项目,提高了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并开展研究的能力。
1、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构建多维的教学资源。基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新进展和生物类专业对该学科的知识及技术需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开发集自主学习、教学和拓展应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维度教学资源库,实现全程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拓宽教学空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创设基于问题导向的探究式学习情境,充分利用“雨课堂”“智慧树”等智慧教学工具,加强师—生、生—生互动,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
3、以学生发展为导向,注重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将思政教育作为一种课程观,贯穿课程教学始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课程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中,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业领域领军人才的奋斗历程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和思想政治观念,起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在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时期,扎根希望田野,成为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在农业这片广阔舞台上干事创业。
4、充分发挥课程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根据讲授课程和授课对象的不同,因材施教,进行差异化教学,采用中英文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
5、调整课程考核方式,增加课程教学挑战度。学生课程成绩由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共同组成。过程性考核着重考察学生考勤、课堂交流、随堂测验、课后作业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