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报》

南农3项成果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2023-07-01     浏览(488)     (0)

教育部发布奖励决定,我校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和新型水稻专用肥料研发方面获得多项成果,其中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成果获得自然奖一等奖,新型水稻专用肥料研发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本报讯 近日,教育部发布 2021-2022 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决定,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 3 项,其中一等奖 2 项。

小麦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的癌症, 不仅导致减产,还严重影响籽粒品质,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 由于抗源和抗病基因缺乏、抗病机制复杂,抗赤霉病育种十分困难。 马正强教授团队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迎难而上,以我国特有小麦基因资源挖掘和利用为抓手,在小麦抗赤霉病的遗传、 抗病基因的挖掘和克隆、 优异抗病种质创新等方面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他们解析了我国特有种质望水白抗赤霉病的遗传基础,开发了易于育种利用的分子标记, 建立了快速定向改良赤霉病抗性的分子育种体系,攻克了限制赤霉病抗性改良的关键难点, 创造出一批高抗赤霉病、 综合性状优良的优异新种质, 并已被无偿发放到 60 余家育种单位。在我国特有种质资源系统挖掘、 保护和利用方面意义十分重大。 研究成果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奖一等奖。

畜牧业饲料的霉菌毒素污染是全球性问题。 孙少琛教授团队面向家畜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国家“十四五”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应用现代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技术, 结合组学分析预测, 在霉菌毒素对猪卵母细胞成熟和颗粒细胞增殖的毒性机制、 保护措施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 率先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解析霉菌毒素对猪卵母细胞的细胞毒性, 阐明了霉菌毒素诱发卵母细胞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揭示了霉菌毒素对雌性生殖的毒性机制,为探索相关生物防控提供关键理论依据和重要调控靶点, 明确了褪黑素对霉菌毒素生殖毒性的保护作用及调控机制, 提出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生物防控措施, 为了解霉菌毒素对雌性生殖的影响和防控方案制定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研究成果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奖二等奖。

绿色发展理念下化肥减量精施是水稻产业技术变革的主要方向,研发一次性施用的新型水稻专用肥料是实现化肥减量精施、助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需求。丁艳锋教授团队针对肥料施用偏多、过频导致的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环境风险大等生产难题,通过作物栽培学、土壤肥料学和农业机械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创制了一次精量施用即可满足全生育期养分需求的水稻专用缓混肥,研发了机械化施肥的关键装置与配套栽培技术,突破新型肥料生产关键技术瓶颈,解决了插秧机载肥量不足的关键难题, 提高了施肥精度和作业效率,集成了轻量化育秧、缓混肥精确定量设计、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穗肥应急管理技术和水分精确管理技术,实现水稻绿色、高效、优质生产。 三年累计推广 800 余万亩,节本增效 10 亿元。 研究成果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科研院 张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