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发布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入选作品名单,我校报送的由张雯雯老师指导,刘隆凌峰、郭煜洲、郭世涛同学制作的微视频作品《十八杆红缨枪》获优秀奖(全国共 60 项)。校园原创歌曲作品《青春向党》获优秀原创作品奖(全国共30项)。
沙画绘党史精神永传承
“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只有加入红军英勇杀敌,咱老百姓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1929年秋,欧阳氏青年在挑盐回家的途中被山匪打劫。在他们不知所措之时,只听一声枪响,土匪头子应声倒地。“别动!缴枪不杀!”两名红军骑着快马而来,将山匪一网打尽。红军将两把还未上标的红缨梭标送给欧阳兄弟路上防身,而这两把红缨梭标在日后延伸成了十八把红缨枪,红色精神也在这十八把红缨枪中薪火相传。
红色古都江西瑞金,许许多多的红色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十八杆红缨枪》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
一次偶然的机会,跟随父亲的步伐,本次视频制作的队长刘隆凌峰,来到了瑞金超田村走访。在此,他了解到了欧阳氏十八兄弟奋战至死,为国捐躯,充满家国大爱的故事。走进宗祠,正中摆放的十八杆红缨枪首先映入眼帘。岁月的冲刷让红缨枪生锈斑驳,但是这些武器所传达给后人的精神力量历久弥新,其冲击感也毫不减弱。“在走访期间,我深深地被震撼了,我想在这片红土地上,可能不仅仅只有十八杆红缨枪,还有二十八杆红缨枪,甚至还有更多。”刘隆凌峰说道。
沙粒在纸上不断变换,红军的故事也被不断诉说。他们采用沙画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跨越时空,带我们走进故事之中。在创作这个视频之前,刘隆凌峰带领队员们来到超田村,挖掘十八杆红缨枪背后的故事。“在走访村民家的过程中,我才知道他们每家每户都有与红军的故事,他们拿出的勋章都是前人在过往枪林弹火岁月里浴血奋战的证明。”原来,村子里每家每户都是军人后代,都有着属于自己家族的荣誉。面对这些荣誉,他们从未想过大肆宣扬,只是默默地保存下来,激励自己的后代。历时三个半月,经过实地考察、调查了解、不断地修改打磨,终使作品再现了《十八杆红缨枪》这一历史故事。在这一过程中,队员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由于村里大部分居民都是老人,说的都是方言,很多他们都不能理解。于是队员们就找来村支书做翻译,用图片和物件尽力表达自己的意思,努力与村民沟通,理解村民的讲述。在创作的过程中,同学们与指导老师协作,在视频制作方向和语句地斟酌上与老师积极沟通,经过多番修改,终于将隐匿在这个小乡村的红色故事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走访过程中,大家还发现,超田村的红色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就算是平常生活中的一个小物件,或许都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庄——一个被红色氛围所包裹的地方,代代相传着红色故事,等待着我们去了解。
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红军的故事是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年人接下了时代的接力棒,青春的心向党靠近。
2022年,一首《青春向党》唱响南工校园。“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这是我们创作的灵感。”指导老师朱锐说,“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党史教育,开设了大量形式多样的党课和主题团日活动,积极推动青年学生向党组织看齐,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党史,汲取奋进力量,努力将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将奉献融入时代洪流,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青春向党,旗帜飞扬,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我校团委大力支持学生创作了这首歌曲。2019级编辑出版学01班王钰同学是歌词创作者,她在谈及最终歌词的选用时说道,“我所写的第一版原本是庄重严肃的,但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改动了许多。”老师考虑到歌曲是青年写给党的,应该要更多地表现青年活力,于是就有了最终这版词句活泼,朗朗上口的歌词的出现。
《十八杆红缨枪》是青年学生对红军精神的守护,《青春向党》是青年与中国共产党的双向奔赴。这两项作品都融入了青年对党的真诚与热爱,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中脱颖而出。青春向党,时代向上,九万里风鹏正举。同学们将对党的真挚感情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用青春献礼二十大。未来,他们将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奋勇前进!
(学生记者吕晓燕 姜丹丹 况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