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南大学 - 《西南大学报》

“三融合”助推高校网络文明建设

作者:韩笑    
2023-05-15    

该文指出高校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挥资源优势和组织优势,促进融媒体中心的建设。通过机构先行、内容为王、壮大队伍、外联协同等方法加速传播融合,推动文明用网。同时要激发内驱动力,明确职责本分,聚焦源头治理,引领舆论导向,营造清朗健康的舆论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京召开,都再次证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高校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要阵地和网络使用与建设的主要场域,如何把网络这个“最大变量”,转变为推进高校网络文明建设的“最大增量”,把高校资源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网络育人引领优势,是日益重要而迫切的现实课题。

随着从自发式探索阶段到统筹性实体建设转向,高校融媒体建设在“四全”媒体理念实践中不断挑战变局,迎接新局,实现了从单一文本到跨媒介叠加的多元叙事,从减法到加法的多层次演绎,从平面到互动的多连接运用,从二维到三维展现的沉浸式体验,不再局限于内容传播与交换,更重要的是效应反哺,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支撑。面对内容投放与用户需求存在失焦、平台整合与分流引导存在竞争、条线关系与成长空间存在断层等现实困境,加速构建媒体生产、传播、监管的“三维”融合,通过提升内容生产发布延续性,凝聚无所不用的传播合力,打造功能齐全的监管效能,将有益于为高校网络文明建设赋能增效。

加速生产融合,引导文明办网。“随时随地联网”“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时代传播环境的诞生,使得信息生产跨越了传统媒介界限。网络文明建设也在媒体发布群体、平台、渠道激增的状况下受到冲击,信息生产的融合、互联互通就尤为关键。一是机构先行。构建融媒体中心,架造融媒体“中央厨房”,形成制度性文件,规范信息收集整合、加工生产、协同发布、二次传播、反馈收集、再次收集整合的闭环式内容生产发布机制,明确信息传播的全过程要求,不断提升融媒体中心的议题设置和前瞻布局能力;二是内容为王。

提升校园媒体驾驭图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手段的统筹水平和运维能力,加强覆盖报网台端等多种媒介形态的多频呈现,努力做到全流程跟踪、全方位挖掘、全角度解析;三是壮大队伍。充分依托师生通讯员队伍规范新闻舆论联络模式,形成有效的信息来源渠道和加工渠道;四是外联协同。加强与社会媒体的联络、合作,依托校外主流媒体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树立好学校形象,形成内外联动同心圆,使全体师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加速传播融合,推动文明用网。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日益成为信息集散地、舆论策源地和思想交锋主阵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意义深远。一是不做加法做乘法。传播融合不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粗略叠加,而是推动多种媒介资源有效整合,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打通信息传播渠道,提升基层媒体传播力,促使网络文明建设统一思想认识、遵守道德底线、凝聚社会共识的迫切需求与要求;二是求同存异谋共识。报网台端要全面整合,合众力为一,和而不同,促使平台终端共享融通,注重统一化布局,差异化发展,个性化展现,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阐释方针政策、传播主流价值,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三是多元多样聚合力。新与旧、采与拍、播与发的不断碰撞、消长和革新,融媒体应在技术层面提档升级、理念层面推陈出新,找准定位,顺应时代,传播渠道各取所需,各有所用,各至所望,将师生主观筛选和媒体客观成因结合起来,最大化各平台优势特色,最优化互联网功能呈现,加快媒体传播向多元化业态拓展,推动网络文明建设不断优化;四是精准定位找外援。通过设计开发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打造具备检索、监测校园各级各类媒体平台和校外重点关注平台的内容数据和师生焦点的融媒体中心系统,定期将传播效果、用户体验等以可视化数据图表的方式呈现。

加速监管融合,促进文明上网。高校师生既是网络新媒体的受众,也是改善网络生态的主体,强化网络文明主体责任和强化内部管理约束二者齐头并重。一是激发内驱动力。建设良好网络秩序,全链条覆盖、全口径管理,规范高校用户网上行为,完善师生行为准则,编制违法和不良信息清单目录,建立师生信用记录和评价制度,增强师生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并留存处置师生违规行为记录,维护清朗网络空间,让上网群体发挥向内驱动力,自觉遵循向上向善的网络交互氛围;二是明确职责本分。分领域确定重点职责,分平台抓好重点任务,分环节明确工作标准,促进网站平台规范管理、有效履责。要充分重视对信息发布后相关环节的状态,及时掌握住潜在的爆发式正面传播契机,进一步扩大正能量传播的延伸力;三是聚焦源头治理。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强化头部网站平台日常管理。注重风险管理、行为管理,增强监管系统性针对性。以管理促规范,激发网站平台履职尽责的原生动能;四是引领舆论导向。加强与平台粉丝的互动,在发布末端和二次传播前端构架用户认同度、依赖度,不断增强平台的用户黏性。加大对师生登用频率较高的平台监管力度,对这类负面舆情扩大、发酵的高发场域,通过组建师生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或舆情监测队伍,主动、持续正面引导话题,营造清朗健康的舆论生态。

(作者系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宣传工作研究分会一般课题“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0xcyb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