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青春展台】品鲜香粽子,承优秀文化

2023-06-21     浏览(107)     (0)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我们在包粽子、赛龙舟等各种活动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你家乡在端午节会有怎样的习俗,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千年祝愿,一舟传情

  “孤竹庙前啼暮雨,汨罗祠畔吊残辉”“至今汨罗水,不葬大夫骨”……汨罗,在历代文人的笔墨中时常出现,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无法磨灭的文化符号。文新学院胥率丞同学是土生土长的汨罗人,他对端午节有着深刻的感受。

  汨罗人对端午节十分重视,几乎每年都会在汨罗江举办龙舟赛,邀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龙舟队伍来进行龙舟比赛,人们也会聚集在汨罗江边或是通过电视观看赛龙舟直播。
  “端午和中秋一样,是一家人团聚的时节,家里通常会聚餐,还会准备很多粽子,我们经常早上中午都是吃粽子。”这是胥率丞对端午节的印象。吃粽子就如同开盲盒,你不知道下一个粽子会什么馅——原味,蜜枣,肉馅,咸蛋黄……胥率丞认为粽子和白糖是绝配,就像吃饺子一定要蘸醋一样。
  胥率丞觉得,像端午中秋这些从历史长河里流传下来的民俗节日,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掘利用相关文化资源,可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我的家乡十分重视对屈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兴修屈子文化园、对屈原文化学术研究,举办屈原文化活动等,这为我们汨罗塑造良好文化城市形象、促进地区产业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拨粽思乡,闲话家常

  “我现在还记得那年的粽子格外难啃。”汽机学院陈超群同学提起小时候过端午节的一件趣事就乐。

  陈超群的家乡常德一直用土灶烧柴火来烧水做饭。那天,家人们将粽子包好上锅蒸,在最后只要一点零星之火燃尽粽子便可出锅时,陈超群怀着一颗做好事不留名的心加了一大把柴进土灶,结果锅里最下面的粽子全烧成碳了,上面的粽子也有一半“遭了殃”。这些“碳粽子”是他童年关于端午节最深刻的回忆。
  包粽子、吃粽子、插艾叶、探望老人……这是陈超群家每年端午节都要做的事。每逢五月初五,有条件的家族成员都会从五湖四海回到老家团聚,一起包粽子、话家常,一解离别相思之情。
  对陈超群来说,过端午节除了意味着热闹和团聚,更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各类传统节日的存在能让我们更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文化,我们应该尊重中国传统节日,将其不断传承下去。”

  楣上悬艾,安康舒心

  经管学院的麦麦(化名)是湖南郴州人,她家乡的端午习俗主要是划龙舟、和家人上山采草药、用草药水洗澡、吃粽子和腌咸鸭蛋。

  在麦麦上小学时,看到大人们都围坐在茶几上包粽子,好奇心强的好几强烈要求参与包粽子,“但直到现在我也只学会了放米那一步。”她忍俊不禁道。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煮。在等待的时间里,全家会一起上山去采艾草。雨后的山上湿漉漉的,但是大家的兴致都特别高。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插艾和洗艾水澡是麦麦家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家家都会在家的周围喷洒雄黄水驱虫蛇,还会将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麦麦的外婆说艾草散发的奇特芳香可以驱赶蚊蝇,净化空气。
  小学时麦麦读过汪曾祺的一篇散文——《端午的鸭蛋》,所以每到端午她都会强烈要求妈妈腌制咸鸭蛋,但是端午那天开始腌制的咸鸭蛋需要等到两周之后才能吃,心急的她每天都会问爸爸妈妈咸鸭蛋什么时候才腌好。等待的过程是漫长的,但在吃到咸鸭蛋那一刻,她内心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好吃!”
  麦麦觉得端午节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传承,“虽然我到现在也没有掌握好包粽子的手艺,但是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端午节到了,生活要过得有仪式感,要和家人团聚在一起了。”(学生记者 唐海萍 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