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给学生送上一份跨越三年的毕业礼物,她以“三联动”促进“三效力”,她用心做好大学生们的朋辈辅导员,她是汽机学院的研究生辅导员宋新。
“两张照片,满满的回忆,大大的惊喜,终于拥有‘别人家的老师’啦!”每年毕业季,总有汽机学院研究生毕业生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毕业礼物——“我与导师的合影”。这是一组有温度的对比照,一张照片上学生与导师略显陌生,而另一张照片中的两人之间师生情深。
这份跨越三年的礼物的策划者,正是宋新。2015年9月,宋新正式成为一名辅导员,在召开“未来的我”新生主题班会时,她发现同学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宋老师,你说我毕业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到学生看着历届校友的毕业合影感慨:“不知道三年后的自己是否还记得入校时的样子,也不知道自己毕业时会不会在这里留下痕迹……”这样短短的几句话烙在了她心中。
于是,她策划了“我与导师的第一张合影”活动,在学院师生第一次见面会上,她逐一为导师和所带研究生拍下了第一张合影并保存。转眼三年过去,当毕业季学生们即将开始最后的答辩时,宋新详细记录下每名研究生的答辩时间和地点,早早来到教室,等候学生答辩顺利通过,再次按下快门,记录下导师和研究生这珍贵的瞬间。
七年来,她一直坚持开展“我与导师的第一张合影”“我与导师的毕业合影”系列活动,为600余名研究生毕业生送上一份跨越时空的礼物。
由于工作的契机,自2015年起,宋新便同时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年级的辅导员,为了贯通本硕专业衔接,充分发挥研究生科研创新优势与本科生通识运用能力,她创新性地创建了以“三联动”促进“三效力”的研究生本科生互育机制。
调动研究生积极性是宋新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实操经验及理论知识,对本科学习和生活比较了解,同时双方享有共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她从思想上鼓励,制度上奖励,调动研究生主动参与研本互育,一步步形成了研带本的学习交流氛围。
在构建“三联动”研本互育机制过程中,宋新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学习上,她以2015级、2018级本科年级为试点,让研究生担任班主任助理参与班级活动,组织开展了朋辈交流的课外活动120余场;科研上,她带头改造研究生工作室,鼓励研究生、本科生与研究生导师、青年教师一起实验学习;实践上,她将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和本科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效融合,多次开展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和本科生们的学习与生活渐渐地从“无头目”向有“主心骨”转变。
“越来越多的‘受助者’变成‘助人者’。”在学院开展考研经验分享会、朋辈课堂答疑等活动中有所收获的同学,在考研或者工作后主动联系宋新想为下一届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经验,成为朋辈交流的主讲者。
未来,宋新希望进一步促进“生生互动”向“师生互动”融合,发挥研究生、本科生、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在互育机制中的作用,为全员育人的局面的形成继续努力。
宋新是个“90后”,是一个“朋辈辅导员”。和大家年龄相仿的她更懂得学生们会想什么、做什么。汽机学院2021级研究生冯世成说:“我们都亲切地称宋老师为‘新姐’,只要有新姐陪伴的地方,总能充满欢声笑语。”
每年给学生开第一次年级大会的时候,宋新都会说这样一句话:“一起陪伴到老,一起发展得好。”“陪伴”就是她对学生最暖心的承诺。
宋新陪伴学生实践,以“好基地”传“匠心魂”。每年,她都会和专业老师一起带队进行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开展本科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陪伴学生们去长沙、株洲、邵阳等机械相关的企业参与活动。她认为,校外实践是“立德树人大课堂”,陪伴学生们在校园之外的一分一秒,不仅是对安全的保障,而且能够推进和学生更深入的交流与更亲密的接触。她组建了社会实践团队8支,其中省级立项团队2支,1支被团省委授予“优秀团队”的称号。依托比亚迪、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湖南申亿机械应用研究院等企业实践平台,她组织开展暑期专业实践,共计300余名研究生、500余名本科生参与其中。她多次获评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
她陪伴学生成长,呵护每一颗心灵的健康。为了更专业地辅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她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爱和责任,我要用心灵陪伴心灵。”在日常生活中,她通过进班级、进课堂、进宿舍,走进学生的心里。她观察学生会“多看一眼”,为的是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脆弱并善意对待;她和学生聊天时会“多说一句”,为的是让每一次叮嘱关爱都会种下一颗温暖的种子,让自己这个朋辈辅导员也能够成为学生依靠的大树。
在汽机学院2020级研究生彭柱的心里,宋新是心里永远装着学生的“最美辅导员”,是每位同学最靠谱的谈心者和最贴心的倾诉者。有一次,宋新身体不适入院,“手术前一刻,新姐竟然还给我打电话,叮嘱我关注同学们困难,细心地说明了个别同学的注意情况。”学生彭柱回忆道。
又是一年毕业季,宋新觉得,一个学生都不能少,每个学生都发展得好,是她做辅导员的初心和使命。(学生记者 彭骏捷 何思 夏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