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论甘草补中化气以祛痰饮
作者:□彭 欣
这篇文章介绍了甘草干姜汤在新冠治疗中的应用,并总结了仲景治疗痰饮湿邪时应用甘草的规律和配伍意义。文章指出,甘草的应用对于痰饮湿邪的治疗至关重要,但在不同情况下应用时也有禁忌。文章还对甘草的功用和特点进行了介绍,强调了学习经典的重要性。
“新冠”期间,有报道河南某医院以中医药为主治疗新冠感染,36名患者全部治愈。而且,1200名医护人员“仅使用甘草干姜汤、艾草熏重要场所,自身无一人感染”。一时间甘草干姜汤成为热议。仝小林院士等多位中医专家也认为:针对新冠肺炎“寒湿(瘟)疫”的病因特点,甘草干姜汤可以作为预防用方。
甘草干姜汤为仲景经方。《伤寒论》用以治疗伤寒误汗、阴阳两虚之“厥逆、咽中干、烦躁”,药用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以温中复阳;《金匮要略》用以治疗“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证为“肺中冷”“上虚不能制下”者,药用炙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以益脾温肺。二方之干姜有生、炮之异,前者取其温阳散寒力猛,主治阳虚厥逆证;后者取其温中暖脾力缓,主治虚寒肺痿证。然方中首药炙甘草重用四两,倍于干姜,应是取“补土生金”“甘温助阳”之意。成无己言其“辛甘发散为阳,甘草干姜相合,以复阳气。”同时,甘草倍于干姜是“甘胜于辛”,尤其是针对《伤寒论》本方证,既可甘温化阳,又可甘缓守阴,以防阴液复伤。甘草干姜汤的现代应用,广泛涉及咳嗽、肺癌、眩晕、过敏性鼻炎、胃痛、遗尿与膀胱过度活动症、慢性泄泻等多种病症,其病机为中上二焦阳气不足者。有临床研究报道:甘草干姜汤证为“内生之寒,温必兼补”,尤其适用于病证日久、肺中虚冷的咳嗽;风寒、寒饮、寒湿、虚寒证型均可适用。实验研究也证实,本方具有明显的扶正、化痰、抗肿瘤、抗炎、止咳和抗变态反应作用;对于特发性肺纤维化存在有关键成分与关键靶标的对应关系,可以通过多个重要信号通路对其进行免疫调节。
统观张仲景治痰饮方中,甘草、干姜或生姜的配伍药对屡用不鲜。再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大青龙汤之甘草配生姜、小青龙汤之甘草配干姜,以及苓甘五味姜辛汤及其系列方等。其共性病机为:伤阳气、损肺脾、停寒饮。由此看待“新冠”之用甘草干姜汤,以其“辛甘化阳”“甘温化气”的配伍,正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合之”大法。当然,不能仅凭甘草干姜汤来应对“新冠”,但由此启示我们加深对经典的学习和理解认识,也是很大的收获。由此,也提出了一个关于甘草应用的问题。即:在痰、湿病症中如何应用与取舍甘草?还是回归经典,重温先贤论述。
甘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名医别录》言其“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本品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缓和药性。主治脾虚气弱,咳嗽气喘,脘腹或四肢挛急作痛,痈肿咽痛,药物中毒等;炙甘草则重在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等。历代重其甘缓补虚之功,张山雷“甘草大甘,功在补土”之言颇具代表。本品又名“蜜甘”,足见其味甘甜之至。众所周知的“国老”之称,也是言其“最为众药之主”“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然而,甘草甘缓补中的同时,也可解毒散邪、逐饮化痰。对此,冉雪峰明示:“《本经》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在甘草功效正面已写到十二分。惟开宗明义第一句,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尚费解索。盖甘草能增加分泌,易使附着痰沫咳出,能刺激肠壁蠕动,使大便缓缓而下。此与在上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因而夺之符合。”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256方中,用甘草者154首,约占六成。其中,用治痰饮湿邪者也不在少数。以《金匮》诸方为例,其“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除虚寒肺痿代表方甘草干姜汤外,另如:肺痈浊唾腥臭的桔梗汤、肺胀咳而上气的越婢加半夏汤和小青龙加石膏汤,以及咽喉不利的麦门冬汤、咳而脉沉的泽漆汤等,皆用甘草二至四两不等。《金匮》“痰饮咳嗽病”篇中,甘草方也有5首。如:“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的苓桂术甘汤,“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的甘遂半夏汤,“病溢饮”的大、小青龙汤等。诸方证为痰饮在“心下”,或水饮当汗不出的“溢饮”,是病在中上焦或体表。《金匮》“水气病”篇中甘草也有9首,如:主治风水的防己黄芪汤、越婢汤,主治皮水的防己茯苓汤,主治里水的越婢加术汤和甘草麻黄汤,以及麻黄附子汤、杏子汤等,并常以“当汗出”为度。再如《金匮》“痉湿暍病”篇中,治湿病方6首皆用甘草。如: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尤其是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的甘草附子汤,方后明示“得微汗则解”,体现了“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治疗大法。
总结仲景治疗痰饮水湿病证中应用甘草的规律和配伍意义:
其一,病在上当温散以汗发之,宜用甘草。其意在于:甘草入辛温之队以助发散。《金匮》“水气病”和“痰饮病”篇中,“当发汗”诸方皆用甘草。如前述用治痰饮在上或水湿在表的大、小青龙汤及其类方,以及越婢汤与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即使里水表实无汗的甘草麻黄汤、正水脉沉小的麻黄附子汤、黄汗腰以下无汗的桂枝加黄芪汤、饮停心下的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等,需“温服取微汗”或“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者,均用甘草。
其二,病在中当和中以运化之,宜用甘草。观痰饮与水气病篇中,凡痰湿停滞中焦或与脾胃有关者,每用甘草入方。如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金匮》“痰饮咳嗽病”篇云:“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显而易见,以上3方均能利小便以治水湿,惟水停中焦、脾土不健者则选苓桂术甘汤,其用甘草以治在中焦之意彰明无疑。《重订石室秘录》有言:“尤妙用甘草一分,以引群药之入于满处,盖中满最忌甘草,而余偏用之,成功于在忌之中也”。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在《金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中诸方皆无甘草,其意当是治以渗利直下者,不宜甘缓滞中以碍通利。
由此而论,仲景治疗痰饮水湿病症中甘草的配伍禁忌,包括:水湿在下当从小便利之,方取通利者不用甘草;水饮犯胃、呕吐呃逆者,不用甘草。
以上经方中应用甘草治疗痰饮水湿证,取舍有法、化裁精妙、应用严谨,可谓痰湿不忌甘草,临证取之有道。当然后世通利方中也有配伍甘草者,如名方导赤散、六一散等。但此处用甘草或是清热通淋、缓急止痛,或是甘寒化阴、护胃和中,当是知常达变的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