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看似华丽转身的背后,一定是无数滴汗水浇灌的成果;每一次看似毫不费力的背后,一定是无数个斗转星移的沉淀。他们在探索中找到兴趣的灯塔、感受科研的魅力。自律、坚持、主动、沉静、笃定,是他们共同的品质。
主动出击,愈挫愈勇
张汉骁是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曾获202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一种铜制或木制乐器的多模态转谱方法和系统》和两项实用型专利,提出一种针对audiocaption的对偶学习方法,将空地一体化智能mesh组网系统投入应用。
谈及走上科研道路的契机,张汉骁回忆起了在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的故事。院科协浓厚的科研氛围深深吸引着他,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的首盏明灯,也是在这儿他获得了第一个科研项目的选题灵感。除此之外,学院邵曦副院长和戴海鸿老师的耐心指导、学长学姐们的鼓励帮助以及南邮对竞赛选手体系化的培养,更是他遨游科学海洋必不可少的助推器。
在科研的路上难免遇到诸多坎坷,浓厚的兴趣支撑着他不断前行。带着对科研的满腔热忱,张汉骁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不断挑战自己的“天花板”。在大二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时,无人机飞控项目常常出现千奇百怪的问题,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了顺利推进赛程,无人机试飞成为他的家常便饭,因为操作失误或者机器故障,飞行过程中,无人机会出现突然坠落的情况,这时就要找齐零件重新组装,重头再来。“失败无数次也还得继续尝试,遇到困难咬咬牙坚持说不定就解决了,虽然过程波折,但如果直接放弃,那即是彻底失败。”张汉骁笑着说道。科研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养成的严谨、细致的习惯以及遇到问题时沉着、永不气馁的品质,是他最为宝贵的财富。
历经一场场比赛的磨练,张汉骁一路走来,一路成长。从最初的辅助到后来的主力,他越发自信从容。入校初播下的那粒科研的种子,经过三年的悉心照料,迅速抽芽,茁壮成长。经由各类竞赛与科研项目的锻炼,张汉骁的编程、建模、写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熟练掌握了各类科研软件与工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此外,他还作为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的讲师以及院聘学长导师授课,为学校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撰写《OpenCV快速入门》《关于入门ROS这件事》等系列教学博文。
从科研小白到成熟大佬,科研经历在张汉骁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不断内化为成长力量。
沉心静气,始终如一
饶思思是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2019级本科生,曾获第十八届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与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省级二等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二等奖,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篇。
出于对理科的浓厚兴趣和对南京这座古都的喜爱,饶思思报考了南京邮电大学,并选择了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以此为起点,她踏上了科研之路。
“除了进行实验,科研首先要夯实专业课的基础,掌握了研究的基础理论外,才能进一步做好科研项目。”饶思思坚定地说道。大一寒假,饶思思按照老师提供的研究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开始思考个人兴趣所在。在捕捉到灵感后,她便去与老师进行探讨分析,经过交流,饶思思着手模型构建和优化分析,迈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步。
刚进科研项目组开组会时,饶思思对于高年级学长学姐汇报的内容一知半解,加之组内成员的学习进展比较靠前,她焦虑情绪油然而生。在组内学长的指导下,饶思思不断调整节奏,慢慢确认方向,从基本原理入手,到逐渐独自完成整个仿真过程。饶思思说:“在进组的前半年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努力在迷茫中找到出口。”
“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实践操作、数据分析是一部分,还有很重要,同时也是相当困难的一部分———科研论文的写作。”饶思思如是说,“刚开始接触论文写作的时候,写出来的文章逻辑性不强,大篇幅的改动几乎让我失去了信心。”饶思思曾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苦心钻研,在英文学术论文中寻找规律,又不断地与导师探讨,认真琢磨、修改最终论文顺利地发表。
饶思思认为,任何一个看似成功的结局,都是一个崭新篇章的开启。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继续在每一个阶段里做到自由且自律,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我,取得更大的突破。 (吴平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