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光如流。从农大东校走到南校再走到农大本部直至现在毕业读博,这一走就走了七载。硕士求学三年,收获颇多,需要感谢的人更多。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本科期间,导师陈国申教授就是我的授课老师和系主任,刚进入研究生学习,我就说自己以后想读博,陈老师一直支持我鼓励我帮助我,指导我完成了数篇学术论文的写作,虽然许多还来不及发表,却极大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陈老师多次带我到基层调研,锻炼了我的胆量和田野调查能力。一次次调研带给我的直观的感性认识,给了我用学术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底气。毕业论文的写作,从选题到调研到成文都倾注了老师的心血:在选题迷茫时给我指点,在赴省外调研时帮我联系对接人员,在文章写作成型后给我修改意见。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衷心感谢我的父母,我从鲁西的一个小村庄一步步走来,作为世代农民,父母始终坚信知识和教育是农村孩子最好的出路,他们的大部分收入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上,很幸运拥有对教育不计成本投入的父母。他们的恩情我的一生都将难以为报,祝愿他们身体健康!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校度过的六分之五时光都受到了新冠疫情影响,无法外出调研直接影响论文资料的获取。在导师的支持下,去年夏天,我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一个人进行实地调研,去获取本文的数据支撑。为了保证自己的核酸在有效期必须提前找好核酸检测地点;在省外与村民交谈时难以听懂方言;在成都的西来站打不到车差点走着去调研点;在宁德屏南的山路上体验着山路十八弯,离开村庄的时候山路差点被滑坡堵住。个中艰辛,唯有自知。感谢调研中的所有受访人,他们耐心接受我的访谈,讲述自身经历、村庄发展以及未来计划。在内蒙古,我遇到热情的村民,带我参观他的院子,也遇到了投身乡建的工作人员;在川西和闽东,我见到极具魄力和长远目光的村干部,他们将村庄规划做了阶段划分,信心满满。在鲁东,我见到来自北京的几位乡村振兴首席专家,他们在乡村扎根,以实现个人价值推动村庄发展。资料的获取过程使我得以跨过十余个省份,在赶路途中见到了祖国大地的锦绣山河,感慨于泱泱中华的地大物博。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读研期间,有过失落,有过彷徨,有过欢乐,有过满足。回首三年,很庆幸没有浑浑噩噩走下去,一直坚定着自己读博的目标。“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经历过挫折后才能更好地成长,这三年是我迄今为止最有价值的经历,再一次感谢一路上对我提供帮助的人至亲、恩师和挚友。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感谢徐勇教授和陈军亚教授给予我博士学习的机会。即将离开岱岳,奔赴桂子山,在农村研究的学术重镇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乡村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