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湘潭大学 - 《湘潭大学报》

前 进 路 上 一“ 码 ”当 先

——— 记我校 2022年度“十佳大学生”肖锦荣

作者:■  学生记者  彭宇璐  刘嘉莹  李金阳    
2023-05-30     浏览(68)     (0)

    4月17日,艳阳天。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站在图书馆报告厅内,面向众多评委和师生从容自述,眼神坚定,沉稳自信。这份底气来自于长期的努力和积淀。
    他是肖锦荣,我校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020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2022学年绩点3.898,专业排名第一,综测排名第一。曾获得中国软件开源创新大赛的全国特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分别以学生第一、第二作者发表EI会议论文2篇,公开发明专利2项、发表软件著作权4项。获得国家奖学金、京东奖学金等省校级奖项共计21项。今年5月获学校2022年度“十佳大学生”称号。


“比别人多走一步”


    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回寝,“寝室——教室——实验室”三点一线……这样的生活在很多人看来都枯燥且单调。但对肖锦荣而言,“学计算机的地点很固定,往返于教室和实验室就是我们充实完整的一天。”
    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知识,肖锦荣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专业学习方法。先听一遍视频课,再通读课本加深理解,最后刷题。“无论课本有多厚我都会坚持把书过一遍,可能就是这多出来的一遍,让我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反复“练兵”下,肖锦荣的绩点长期稳定在专业第一。“我并不算是一个有天赋的人,但我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别人多走一步。”
    在课本学习上“多走一步”的同时,他随时更新自己的认知,不断了解专业领域内的最前沿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软件工程专业好像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单纯学习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在实践中学习最先进的算法。
    新冠疫情初期,他与湖南省凯蒙拉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以开发网页、创作视频的方式动态呈现新冠疫情感染者的行程轨迹,帮助市民避开高风险地区。可收集到的消息不够详细,他们就自己去推测出合理的路径;网页内容单薄,他们就又新增了相关数据……“这是我第一次以自己的专业能力来回馈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实际操作方面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件很酷的事。”
    感受到实践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后,课余时间,他承担了老师提出的许多项目,以此来锻炼能力、精进算法。
    2022年,他协助郑娟老师研发一项关于“大型仪器预约”的校级科学科研仪器设备改造研制项目;2023年,他协助文磊老师成功申报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预测》。“这些项目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能帮助院里更好地展开工作,一举两得。”


“没事,我们再来一次”


    “数模竞赛基本上都要熬通宵,三天就要把东西做出来。”谈起第一次的竞赛经历,肖锦荣记忆犹新。团队三人围在一起,三天两夜共同研究一个主题,围绕化学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因为缺乏化学专业知识,他们不得不分出精力学习化学理论和实验设计方法。
    “这道题是有论文基础的,但我们做出来的结果竟然和论文结论不一样。”此时,时间已所剩无几,是继续闷头前行还是全部推翻重来,三人犹豫不决。肖锦荣把黑板上的公式擦掉,“没事,我们再来一次!”他掸了掸板擦上的粉笔灰,选择带领团队从头再来。
    最终,肖锦荣团队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获得此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的好成绩。
    “纵使困顿难行,亦当砥砺奋进。”喜欢研究三国历史的肖锦荣,尤其喜欢蜀汉名将姜维。在他看来,姜维是一个赤诚的理想主义者,为实现目标一路猛进。“姜维教给我的不仅是清晰自己的目标,还有无论遇到多少挫折都坚定走下去的勇气。”
    自此,肖锦荣开始积极投身于各类专业竞赛。在备战2022年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过程中,肖锦荣时刻了解当前国家政策的最新动向。基于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提出的“双碳”政策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思考是否可以将其融入于比赛项目设计中。
    怎样才能用自己的学科知识来助力“双碳”政策呢?肖锦荣想到,不受空间和地形限制的无人机,是实时搜集数据、帮助大气监测的不二选择。而无人机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形式,正与他的专业息息相关。
    因此,《空气“哨兵”——基于AloT的无人机大气监测系统》顺势而生,肖锦荣和团队成员们带着小小“哨兵”冲锋陷阵、过关斩将,获得2022年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南地区赛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截至目前,肖锦荣获得中国软件开源创新大赛全国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等国家级奖项4项,湖南省第十八届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湖南赛区二等奖等省部级奖项6项,2022年“十佳大学生”、三好学生标兵等校级奖项若干。


“想给学弟学妹撑把伞”


    在肖锦荣眼里,学习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学弟学妹们和自己面对的是同一场“硬仗”。“我比他们多了几年经验,也走过很多弯路,把我的经验分享出去是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给学弟学妹撑把伞吧。”
    “对不定区间内的数字进行统一加减这题没有这么复杂,用辅助数组来做的话会简单很多……”肖锦荣坐在讲台上,对照着试卷,讲授题目的多种解法。对于2021级软件工程二班的同学来说,在自习与备考的深夜里,这样的场景曾上演过无数次。
    作为一名学生学业辅导员助理,肖锦荣的职责是为这些初入大学校园的同学们解决专业课上的困惑,指明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老学长,我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快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身兼学生学业辅导员助理组组长的他,还经常和组里的其他学辅沟通,分享自己整理的历年经典算法题集,并一起商量不同阶段的教学方式。
    除了帮助新生顺利渡过大学生活的适应期,他还在学院夏令营与冬令营做主讲人,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比赛经验传授给学弟学妹们。在C.S.N实验室担任总负责人时,他常常在日常管理实验室的同时向实验室新来的同学分享学习路线,也讲一些较为基础的前后端知识。
    在肖锦荣的通讯录里,有着不同院系同学的联系方式。大大小小的聊天框里是不重样的提问,肖锦荣一一耐心解答。“我们院举办的一些学术活动,不仅有本院的同学参加,也会有其他专业的同学过来学习。”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来说,跨专业的学习困难重重。肖锦荣主动扮演起引导者的身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算法的基本逻辑,做他们学习路上的向导。
    点进肖锦荣的朋友圈,封面是一张窗外天色将暗,黄昏的余晖与城市的灯光相互照映之景。对他而言,生活不仅只有学习、工作,还有窗外的风景和远方的山海。
    肖锦荣从不给自己设限,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大更远的平台。不断前行的肖锦荣,正保持着无限热情,奔赴人生的下一场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