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麦克尤恩先生在《赎罪》中写到:“很多时候蒙蔽我们双眼的不是假象,而是自己的执念。”诚如斯言,《月亮与六便士》褒贬不一,很多人抨击思特里克兰德的冷酷无情,也有人歌颂他的逆风执炬。如果只从一方面草率地评价这本书,未免失之偏颇。
偶然间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对本书的评价,谩骂声一片,都是对此书的笔诛笔伐。这不禁让我陷入了深思。带着心中的疑惑,我重新步入了《月亮与六便士》的世界。重拾此书,我不再戴着有色眼镜,把心思专注于文章的内涵,揣摩毛姆心中所想。毛姆以极端的方式,将思特里克兰德推上了灯火通明的手术台,用弥漫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初心一丝一毫地解剖。就如卢梭曾经说过的:人生而自由,却无不在枷锁之中。而思特里克兰德想要追求自己心中的象牙塔,就必须脱离世俗的枷锁,而其中蕴含的勇气,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再次读完此书,心中充满了对思特里克兰德的敬佩之情,之前心中的愤怒烟消云散。面对难以割舍的世俗,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己认定的人生追求。
在乎世俗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是可取的吗?在乎理想而放弃世俗,又是否可取呢?读完第一遍,我强烈地抨击了思特里克兰德的叛经离道;读完第二遍,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我仿佛变成了他,心中被理想填满,企图脱离世俗的束缚。
第一遍阅读,是因为兴趣;读第二遍,是因为心中疑问,而第三次重读,更多的是与主人公的共鸣。这一次阅读,我选择当一个局外人,以旁观者的视角重新理解此书。我们不得不敬佩思特里克兰德追求梦想的决心,为了梦想可以栉风沐雨;我们同样无法忽视他抛妻弃女的事实。就如毛姆所说,思特里克兰德是个令人厌恶的人,却也是个伟大的人。毛姆的评价很中肯,透彻地分析了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物形象。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也许桀骜不驯,就是毛姆赋予思特里克兰德的裂痕,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接受外物的不完美,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让生命更为开阔。正如张晓风所说:“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月有盈缺,花有开败,日出月落,春去秋来,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与其耿耿于怀,不如坦然接受。锱铢必较只会让人停滞不前,释然处之才能使人豁然开朗。或许,这就是与缺憾握手言和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