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师范大学 - 《哈尔滨师大报》

走近“时代楷模” 汲取榜样力量

——访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曲建武教授

2023-04-30     浏览(209)     (0)

编者: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引导广大师生从榜样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4月13日,我校党委教师工作部诚邀“时代楷模”、“全国教学名师”、“全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获得者,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曲建武教授,为我校广大师生作“涵育崇高师德,潜心铸魂育人”师德大讲堂专题报告。

赤子之心———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他从普通的辅导员成长为教育的管理者;在为官生涯的最后一任,他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辞官从教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去———他就是“时代楷模”、“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荣誉称号获得者,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曲建武教授。

再入杏坛,只为“心中那半亩田”。说起为什么要当辅导员,曲老师从自己坚持人生的选择说起,“一定要把学生培养好”,短短一句话成了伴随他一生的初心和坚守。他表示,辅导员是距离学生最近的人,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铸魂育人是最有价值的学问,有理想的辅导员才能培养出有理想的人,有信仰的辅导员才能培养出有信仰的人。”

曲老师在讲座中分享了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与思考,一张张充满时代烙印的老照片讲述着他一生的经历、一则则温暖感人的故事流露出他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他说:“只要我活着,我就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底。”

曲老师在讲座中反复给我校师生强调思政育人的重要性,用自己最真实的经历去感化在座的每一个人。在场师生为之感动,掌声经久不息。近年来,我校在践行“思政育人”理念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行动,发挥“主阵地”协同创新优势,制定实施“112349”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形成“三全育人”的整体合力。以师德教育为引领,打造具有“行知”特色的校园育人文化,以创新实践活动为抓手,开展系列“行知”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见贤思齐,广大青年教师要以曲老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为楷模,从先进事迹中汲取榜样力量,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用真情和笃行做好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凌云之志———学生逐梦路上的“引路人”

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曲建武老师是一面“旗帜”,虽然是学生工作队伍中的“老兵”,但对工作的热情毫不逊色于年轻人。他也常常告诉年轻辅导员:“当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能游刃有余处理学生事务并不难,但成为学生在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朋友,可谓难上加难。”曲老师坚信,青年来到大学时,教师首先应当在思想上、精神上引领他们成长,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三观”。2013年,曲老师为刚接手的139名新生建立了电子档案,并让学生写下自己关于大学的梦想,他告诉学生:“我将伴随和见证你们的成长,我们一道前行。”还没开课,他便对所教学生做了一份调查问卷,请学生谈一谈当前最关心的问题,对学生们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关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他在课堂上有的放矢,也正因如此,曲老师的课堂从不点名却座无虚席。可以这样说,曲老师是学生思想上的“指路人”、学业上的“引导者”、情感上的“守护神”和生活上的“勤务兵”。

曲老师喜欢称自己的学生为“小伙伴们”。每学期伊始,他都要深入寝室、教室,在办公室与每个小伙伴谈话。为了与“小伙伴们”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曲老师摸索着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随时为学生们答疑解惑。他将家访作为给学生解思想扣子的最好途径。四年里,曲老师家访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十几个省份。参加工作以来,他共家访了上百个学生家庭,哪怕是山路崎岖,哪怕是日夜兼程。“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一片丹心——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诗和远方

在由曲老师任辅导员的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2013级学生中,有一个叫其美曲珍的藏族姑娘,刚入校时,她很不适应。面对这样一个心事重重而又迷茫无措的少数民族孩子,曲老师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后来,曲珍不仅成绩跃居专业第二,而且成了入党积极分子,并立下了要回西藏当辅导员的志愿。这是得知曲珍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后,老师写给曲珍的一段话:“成为党员是一种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宗旨。你立下回家就业的志向,老师很赞同。那里养育了你,你应当知恩图报,把自己的发展和西藏的繁荣结合起来。”

像其美曲珍一样得到老师帮助的学生数不胜数。每年端午节的鸡蛋和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冬天里的一箱苹果,曲老师都会亲自送到学生宿舍门口。曲建武还倡导建立了中队爱心基金,自己每年出1万元作为经费,解决困难学生的回家路费和日常生活问题。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每当大连下雪时,曲老师的手机上就会收到“老师注意保暖”“注意路滑”这样的信息;父亲节的时候,学生们对他说“您就是我们的父亲”……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曲老师就感到生命是如此的充实而有意义。

行者之路———奔腾的浪花仍然在路上

在曲老师看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凭空想来,只有把握其规律性才能增强其针对性,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自1982年站上讲台,他就始终在探索思想政治教学的最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他也取得了累累的硕果:建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以学科为依托、从辅导员工作特点出发,解决了辅导员职称评聘这个制约辅导员发展的瓶颈;首创了“新老生同寝”,就是将每个新生寝室派一名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党员与新生们同住的管理办法;在辽宁首建了“全国辅导员博士培养基地”;创立了“八个百”工作模式,使学生教育工作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统一起来;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到红色景区考察,开展“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这些做法都得到了时任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曲老师把工作、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工作以来,他先后完成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公开发表著述500多万字,应邀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做过200多场报告,他的著述、交流对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面对如此多的硕果,曲老师的公众号标题却始终为“仍然在路上”。

在近2个小时的报告中,曲老师结合自己40余年的从教经历,通过分享追求理想的人生经验感悟、感人至深的学生帮扶故事、情感真挚的万里家访案例、鲜活生动的影像图片信函,真实展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以身报国、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和严爱相济、爱生如子的执著坚守。情感真切,语言生动,讲座结束时台下掌声雷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鲜明价值导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教职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以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和高尚情操,激励我校教师队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尺讲台上的他,是光,照亮学子的方向;家访途中的他,是梁,承载人生的希望。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30多年来,他用自己的选择和坚守,彰显了一名教师的崇高信仰,用自己的恪尽职守,谱写了一曲精彩的园丁赞歌。

(学生记者:李赢张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