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二时就进入缓控释肥国际标准制定者张民教授实验室,跟着老师到生产调研,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这个领域大有可为,我将来也要为我国攥紧领跑世界的缓控释肥‘芯片’添砖加瓦。”3月20日,山东农业大学学生、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金奖获得者董晶晶自信地对记者说。
在山东农大,每年近万名青年学子接过老师手中为党和国家奉献的“接力棒”,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熔炉。
学校党委书记徐剑波说:“近年来,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以专业、项目、平台、赛事驱动,实施‘千导计划’,聘请校外知名企业家、专家担任学校1000余支创新创业团队导师,带领学生扎根中国大地,找准、弄清创新研究、创业实践目标和方向,以过硬本领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党和国家的要求就是个人追求
中国工程院士余松烈、束怀瑞、于振文等山东农大一大批专家教授围绕党和国家需求开展科研创新,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在内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00多项。
“老一辈农大人围绕国家种业创新、粮食安全等重大战略,聚焦生产需求,无私奉献、潜心研究。现在我们接过了‘接力棒’,也要守好‘家风’,所以我们创新创业团队起名为‘麦麦相承’。”农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吕忠璠动情地说。
近几年,“麦麦相承”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山东农大农学院孔令让教授指导下,心无旁骛地进行小麦抗赤霉病研究。
“孔老师经常和我们说,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粮食安全,多次强调中国人手里要端稳自己的饭碗。党的要求就是我们的个人追求。”在吕忠璠看来,孔令让也是这么做的。
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症”,是威胁粮食安全的重大国际性难题。20年来,孔令让和团队成员一起奔走于田间与实验室,终于在国际上首次找到小麦“癌症”克星——抗赤霉病关键基因Fhb7,并由此选育30多份高抗赤霉病的高产优质小麦种质材料,培育出首个携带抗赤霉病Fhb7基因的小麦新品种“山农48”。
这些年,“麦麦相承”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成员足迹踏遍山东、河南等小麦主产区,还把“山农48”小麦新品种及配套种植技术等带到生产一线、田间地头。在革命老区枣庄调研时,该团队了解到杈子园村种粮大户苏方一直受小麦赤霉病困扰,赶紧把“山农48”新品种送给他。“种了以后增产30多万斤、增收40多万元。”苏方感激地说。
和“麦麦相承”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一样,山东农大1000多余支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导师言传身教,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全方位引导学生扛起强农兴农使命。张民、陈学森教授等名师大家,还常常结合自己的学习、科研经历,教创新创业团队学生如何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
农民难题就是科研课题
根蛆、线虫等小型地下害虫是危害果蔬的罪魁祸首,发生隐蔽、防治困难,全国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上百亿元。
“化学农药治虫已经陷入药越打越频、害虫越打越多的恶性循环。果蔬农残超标、生态环境污染,让果蔬种植户很头疼。”从事生物防治研究山东农大青年教师闫毅和爱人谢丽霞,一直在研究中寻找这个难题的“答案”,发现地下害虫的“天敌”捕食螨。
2015年,在山东农大植保学院读大二的学生张娜找到闫毅,想跟着他做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当闫毅聊起地下害虫对果蔬的严重危害时,家在我国蔬菜之乡寿光的张娜深有体会。很快,张娜和几名同学在闫毅指导下组建了“以螨治虫”创新创业团队。
“闫老师带着我们到全国各地的90余个乡村,调研上百次,采集了5000多份土样,分离、鉴定、筛选出180多种捕食螨,构建了我国最大的土壤捕食螨资源库,还获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6项。”张娜告诉记者。经过上万次反复试验,她们还驯化出10种“捕食量大”“繁殖速度快”“生命力旺盛”的捕食螨,并对其中3种进行规模化生产。
山东章丘柏家村村民靠种韭菜实现了致富,但近几年地下害虫韭蛆却成了“拦路虎”,严重时韭菜减产近80%。听说山东农大“以螨治虫”团队有“良方”,柏家村支部书记柏东华赶紧找他们寻求帮助。“这个团队的捕食螨一亩地最低成本不到30元,控害率却高达85%以上,我们还获得了绿色原生态韭菜示范基地认证,韭菜一亩能多挣1450元。”对此,柏东华和村民喜不胜收。
很快,该团队的捕食螨在山东、广西等地累计推广4000多亩。对此,张娜感慨地说:“现在我明白了闫毅老师为什么常说能够帮企业、农民解决难题的研究才是接地气的、有用处的。我现在跟着印象初院士读博士,印先生还同意我继续跟着闫老师研究捕食螨,嘱咐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以螨治虫道路。”
在山东农大,近万名青年学子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中,跟随老师步伐,走进企业一线,走进田间地头,把农民难题、生产难题带回实验室,在科研中创新技术,解决作物、果蔬种植及动物养殖、产品技工等农业生产中的系列关键问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用科技引领乡村振兴。
实践沃土就是创新来源
从首任校长王景禧先生提出“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办学理念,到陈瑞泰校长“一只脚在校内、一只脚在校外”理念,山东农大形成了鲜明的实践育人特色。一直到现在,实践仍贯穿该校大学生四年学习全过程,如“三田两地一课堂”“‘产教融合’协同体系”,使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创新“火花”。
山东农大2018届硕士毕业生刘占伟本科期间就常到时连辉的基地,帮忙做农业废弃物处理的试验。考取时连辉的硕士研究生后,他和团队成员又跟着时连辉到蒙阴、沂水等地调研,参与蒙阴县苹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在现场和果农一起把土杂肥、果木碎屑、生物发酵菌按照一定比例自制有机肥。
“商品有机肥价格高,农民自己堆肥的效果差,生粪直接施到地里又容易造成烧根烧苗等问题。有机肥能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培肥地力,还减少化肥用量。”正是在实践中,刘占伟有了更多的创新“灵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放弃读博机会,回家乡潍坊成立了绿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在时连辉指导下,刘占伟和公司技术人员一起研发有机肥发酵菌剂,优化高效菌种活化剂与堆肥发酵原料配方工艺。“我们真正解决了冬季低温发酵难题,实现全天候随堆随用。同时还通过开发分散式堆肥设备、堆肥纳米膜等,降低成本。”对此,刘占伟深感欣慰。
如今,他们的自制有机肥制作技术在山东、山西、河北等省的30地市受到青睐,累计推广16万亩。
“用一些简单的设备,有时甚至都不用设备,实施一种模式、一个标准、一套流程,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可以轻松地自行制作,成本也很低,真的是轻简化堆肥技术。”谈起刘占伟公司的技术,蒙阴凤伟合作社负责人朱凤伟连连称赞。
在山东农大,一大批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受益,有的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有的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专利,还涌现出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谢思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创业典型。学校也成为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质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深造率平均在3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