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农业大学 - 《山东农大报》

山农大与平原县的世纪情谊

作者:翟荣惠    
2023-05-25     浏览(76)     (0)

2020年3月,课题组在平原县采访

平原县原副县长陈其海(右)与田奇卓教授亲切交流


4月17日,山东农业大学与德州市人民政府、齐河县人民政府携手,签约共建小麦产业研究院。研究院将实施“种子工程”攻坚行动,围绕小麦重要性状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育种技术创新、重大品种培育、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生产、高质量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精深加工与功能食品研发、产业发展宏观战略研究等主攻方向组建研究团队,创建人才、科技、平台、产业、行业、政策“六打通”新型研发机构,推进小麦产业集聚,提升小麦全产业链发展水平。

学校与德州的再度深入合作,让记者联想起山东农业大学与德州平原县的世纪情谊。一大批农学专家为平原这片热土所付出的心血,农大科技对平原县农业和产业的推动,给老百姓带来的收益,让平原政府、科技人员和农民多年来一直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专家,也留恋着在这里奋斗的青春和朴实的朋友。多年过去,彼此之间的情感依然异常醇厚。


农大报上的文字历史


翻阅几十年的 《山东农大报》,我校与平原县的合作长久且坚实。

20世纪80年代是山东省农业的大开发时代,1982年至1985年,我校与平原县政府共同承担实施了3项农业开发研究。时任校长施培教授主持山东省科委项目“平原县30万亩棉花增产技术开发试验”和国家科委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研究项目 “山东省盐碱地棉花丰产综合栽培技术开发研究”,农学系、植保系和土化系近百名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先后组织近百名教师、700名学生到点上进行工作。当时定的开发指标是亩产150斤,结果开发的30万亩棉田,1982年产量为164.2斤,1983年产量为 185斤,1984年产量为177.4斤,还出现了一批亩产超过250斤和300斤的丰产田;示范推广近100万亩,三年累计增产皮棉289万担。余松烈、胡昌浩联合主持的 “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栽培技术的研究”国家科委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研究课题,在应用技术和理论研究上取得12项成果,三年共增产粮食近25亿公斤,纯收入 5.7亿元,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9年春节前夕,学校部分专家教授与平原、鄄城、利津三县分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座谈,三个县的领导对我校科技人员帮助他们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平原县的同志说,农大帮助平原搞开发,使粮棉果蔬全面增产,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全县42万人民提起山东农大无人不晓,这几年平原有点名气,靠了农大帮助。

1990年春节前夕,学校组织部分专家教授与平原、鄄城、利津、惠民四县分管农业的领导举行年终座谈会,总结交流1989年科技开发情况,探讨合作新途径。平原、鄄城、惠民、利津四县领导衷心感谢我校专家教授对他们的热心帮助。据平原县介绍,在我校专家教授的帮助指导下,全县3989万亩粮田单产达到了1706斤,总产实现了6.8亿斤,单产和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人均占有粮食1704斤,小麦单产达到748斤,成为受国务院表彰的全国358个夏季粮油高产达标县之一,夏玉米平均单产首次突破千斤大关,达到1030斤,同时还出现了39个吨粮乡镇。39万亩棉田单产达到了148斤,总产57万担。

1990年6月23日,平原县王瓜店乡遭受大风和冰雹袭击,全乡近3万亩棉花被砸成光杆,1万亩丰收在望的果树被砸得七零八落,2万多亩玉米和尚待收获的瓜菜被砸得一塌糊涂。施培校长接到求援电话后,6月24日,通过各种渠道以低于市场价2元的价格为灾区联系急需的大豆、玉米良种近3万公斤;6月24日晚,首批4名教师赶到该乡。6月26日,施培又带领果树、作物栽培方面的专家来到灾区,同当地干部一起研究抗灾措施,专家们还连夜为农民讲授田间管理办法,详细了解灾情,并赶写出加强田间管理的技术要求,交与有关部门,迅速传到群众手中。虽然遇到严重自然灾害,该县的小麦生产仍夺得大丰收,单产403公斤,总产达1.75亿公斤。

1991年4月,学校在平原县寇坊乡正式建立种子繁育基地。几年间,寇坊乡在农学系教师指导下,注重种子提纯、去杂,严格把好质量关,加快小麦新品种215953的繁育推广,直接供应给开发县和河北、山西的部分县市。

1991年,农业部召集的全国夏粮生产观摩会在平原县召开,农大专家的科技成果和辛勤汗水在这一刻愈加熠熠生辉。


平原人的感恩回忆


因为承担了山东省科协立项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李晴祺项目和胡昌浩项目,需要采集老科学家的许多相关资料,平原是他们取得科技成果的重要实践基地,于是在2020年3月,我们前往平原县,采访了长期分管农业的平原县原副县长陈其海,时任平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凤江和副主任张友国,以及平原县林业局兼农业局原副局长王万良 平原县原司法局副局长程吉明等,他们在农业口工作多年,与在平原长期工作的农大专家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情感。

平原县原副县长陈其海:20世纪80年代初平原县搞农业开发,山农大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搞小麦的、玉米的、棉花的、杂粮的、土壤改良的专家一起来,可在这里卖了力气了。余松烈教授来了后,往农民家里去看,看农民生活这么苦,发自肺腑地在这里扎下根来搞开发。县领导班子也非常重视科技,重视专家意见。

那时候条件很差,专家们很辛苦,招待所住不下,长期驻点的老师一般都住在王凤楼乡,下地大多骑自行车,偶尔县里也派个吉普车。生活条件、住宿条件、工作条件都很差,但是他们的责任心都很强。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县小麦、玉米和棉花单产量都到了全省第一,是黄淮海地区第一个玉米单产过千斤的县,当时《大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过,《人民日报》后来转载了。

平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凤江:那个时候我在农业局当技术员,后来又在农技站当副站长。山农大老师来平原基本上都是我对接,生活上接待,技术上学习。施培校长搞棉花,余松烈教授搞小麦,胡昌浩老师搞玉米,陈翠蓉老师也搞棉花,冷寿慈老师搞立体农业,还有李凤超老师、于振文老师、李增嘉老师等,带着我们学了很多东西。那时候田奇卓老师、潘子龙老师、刘希运老师等还是年轻人,我与他们都混得很熟。他们天天骑着自行车去地里,夏秋季节整天挨蚊子咬。

刚才陈县长说没有山农大就没有平原农业的今天,我再加一句,没有山农大也就没有黄淮海平原农业的今天。专家们没来的时候,我们县的小麦亩产也就三百来斤,后来提高到平均八九百斤,玉米是从三四百斤提高到过千斤,棉花则是亩产从五六十斤提高到平均二百斤左右。

当时我在农技站里主要搞玉米,跟着胡昌浩老师。平原县那个时候每亩夏秋粮就能到吨粮,玉米一千来斤,小麦八九百斤,现在到了吨半了。想起这些就很感动,一说起山东农大就觉得特亲。专家教授们的技术不光在平原开花,在黄淮海地区都结了果。1991年,全国夏粮生产会在平原召开,中央领导何康、陈耀邦出席,多个省市的农业厅长来参观,第一个看的就是寇坊乡。平常接待的来学习的代表团更是一个接一个。

平原县原副县长陈其海:要不是山农大专家给咱技术,教我们,保着我们,平原凭什么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有好些技术我也不懂为什么,但是山农大专家怎么讲,我就带领群众怎么做,只要山农大专家讲的,我就去落实。余松烈教授搞小麦稀植,有次我们没有疏好苗,他急了。我连饭也没吃,赶快组织人把苗疏好,按他的要求做。

我与胡昌浩老师是老朋友,年龄也差不多,经常闹着玩儿,开玩笑。胡老师的玉米大开发是在小官道村开始搞的,有六七十亩地。种得太密了,大家伙都看不惯。胡老师说没问题。我相信他,但是也做了最坏的打算:万一结不成玉米,我们县里给他包了。没想到,那几十亩地平均亩产到了1200多斤,把大家伙都惊呆了。当时省委组织部领导来参观,高兴坏了,指示说这块地不要乱动了,要当作典型宣传和参观。

我当平原副县长时一直是管农业,中间调到齐河县工作了两年,结果山农大施培校长说,学校开了常委会,给德州地委写报告,要求把我调回来。当时县委王书记说:老陈,你这动静闹得不小啊。

平原县农业技术人员岳金林:我1983年从农校毕业后,一直在王凤楼乡跟着老师们做实验。一开始跟着胡昌浩老师的助手潘子龙搞玉米,后来又跟着余松烈教授的助手田奇卓老师,搞小麦精播地膜覆膜试验。还有李增嘉老师、刘希运老师等,整天和他们吃住工作在一起。当时潘子龙老师主要是分析玉米各个时期养分形成,主要就是测各个生长阶段的干物质指标。玉米地里那么热,还是要天天蹲到地里观察、采样。采回来后按叶片、叶鞘、叶杆、根系等分开,烘干后一一称重,再带回学校做其他的试验。李凤超老师当时搞作物兼作,玉米大豆兼作。她设计了好多种模式,玉米几行,大豆几行,事实证明四行玉米两行大豆产量最佳。不过分田到户以后大家嫌麻烦,没有推广开来。真正推开的就是小麦精播和玉米密植。山农大的小麦种子,在这里卖得最多的就是李晴祺老师培育出的215953。生育期长,产量很高。

平原县农业技术人员李连芳:胡昌浩老师当时在这里搞玉米,最明显的变化是由稀到密。那时候老教授们都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每到玉米生育期的关键时候都来讲课,搞实验。

我当时是农技站长,给老师们搞技术落实,给他们找助手,找实验地块,培训农民技术员。当时每个项目都安排农民技术员,他们大都是高中毕业、落榜回农村的年轻人。当时县里还选送了一些农民技术员送到山农大去培训。当时有学习几个月的,也有学习一年的;有学小麦玉米的,也有学果树蔬菜的。当时去学习的人,后来大多数都发展得非常好,有当镇长的,有当村支部书记的,有开种子公司的,为我们当地培养了“永久”牌人才。2010年,我以高级农艺师职称退休,也是得益于跟着农大老师搞实验,积累了成绩。

平原县原司法局副局长程吉明:我在寇坊乡当副乡长较长时间,和农大的老师们都很熟悉。老师们虽然性格特点不一样,专业不一样,但是都对工作很认真,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太可爱了。工作第一,生活条件、个人事情都不会向组织提要求。田奇卓老师他们年轻人和我们一样到伙房里打饭,曾经连续40多天不回泰安农大的家,真是不容易。在这里搞实验,下了雪以后,穿着夏天用的雨衣,趴到雪地里数麦苗。那绝对不是作秀,他是数累了,才趴着的。   

胡昌浩老师来的时候抓玉米密植,陈县长在全县每个乡镇抓点,以点带面。过去的种植习惯是“稀谷子,密高粱,棒子三棵一锄杠”,到以后变成20公分一棵,农民嫌密,专家嫌稀。陈县长领着胡老师到寇坊乡试验点时,走到哪里,就带着尺子量到哪里,不但量边上,还得到地里面去,非常认真。量到不合格的,就层层开会。胡老师给县里的领导也有发脾气的时候。为了推广玉米密植,提高单产,搞“五改”,需要懂技术的人。原来一个乡镇就两三个技术员,不够用的。农大专家就给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建立农民科技队伍,培养农民技术员。
  李晴祺老师培育的小麦品种212953,我们寇坊乡是一个繁育点,有一年增收100多万,这对一个乡的财政收入来说太可观了。215953在平原县打得挺响,最高产的时候能到八九百斤,增产幅度在20%,一亩地能增产200斤,在那个时候就很厉害了。 
   我认识李晴祺老师也是田奇卓老师引荐的。田老师1986年开始就在寇纺乡蹲点,做黄淮海小麦中产变高产课题。1987年,我们去济宁六四(劳改)农场,从那里引来的种子,也在那里见到了李晴祺老师。李老师很直爽,对那边说要压低价格,支持平原的科技兴农。来平原以后,就去田间地头搞指导。有一次在地里看完麦子刚上吉普车,他的手还抓着门,有人关门时把他的两个手指头都给挤黑了,我们又佩服又心疼。李老师有次特意嘱咐我,你搞科技兴农,搞小麦良种良法配套,不要看着21593好,就单一引进这个,也不要光引农大的品种,适合平原县种植的品种你都要引进,把寇坊乡建成名副其实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作为专家,他不光看着自己的品种好,很大气,令人尊敬。
  为了我们的采访,平原人大副主任张友国事先准备了发言稿,所以他的讲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平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友国:平原是个农业大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要走科技兴农的路子,要与农业高校合作。这个合作产生了五个方面的效应,一是开始了平原县与山农大的科技合作之路,二是拉开了平原县农业向科技进军的序幕,三是开拓了县、乡党委政府重视科技重视人才的工作思路,四是推动了农业科技在群众中的应用推广,五是提升了山农大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学术地位。
  平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从县委书记到分管的相关部门,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和一套工作机制。山农大从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到教授到讲师到研究生,都把平原当作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踏踏实实在平原这个地方搞实践搞推广。农大人对农业农村发展和老百姓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很好地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所以说,我们县的领导,特别是陈县长与几个领导,与山农大的老师不仅成了工作上的伙伴,也形成了亲密的同志关系,个人感情非常深厚。
  老师们来平原讲课通常有三步程序。提前两天过来,先到田间去看作物的生长现状,发现群众有哪些技术还不到位,就回来连夜修改教案,把这些问题加进去。讲课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入浅出,有数字,有典型,有实例,确保让一般老百姓能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落得实。老师们讲完课还要回答大家的提问,经常耽误了吃午饭。领导说咱们少提几个问题,让老师们吃饭。老师说不用管这个,决不让一位群众带着疑问回去,我们来了,就是给群众解决问题的。
  农大的很多老师都是这么做的。做实验时,他们要求把技术措施落实到每一块地,每一行作物,每一棵苗子,非常严谨。玉米品种由平展型向紧凑型转变,关键就是密度。这个品种适合高密度,但老百姓不习惯,怎么办?教授们就拿着锄亲自示范,现场上课。陈翠蓉老师教大家整修棉花,比如打边心(也称打群尖、打旁心,也就是摘除果枝的顶尖,控制棉株的横向生长,减轻棉田的荫蔽程度,提高群体光能有效利用,从而提高成铃率。)“看着啊,这里,打猫耳朵,留果枝!”手起枝落,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
  通过与山农大的合作,实现了平原农业整体种植水平的提高,提高了群众的科技素质。这个科技素质不只是种田的素质。整个县域经济逐渐从种植业向商品经济转变,向多种经营转变。农民在农业上学到的技术开拓了自己的发家致富思路,那时候的科技带头人,后来都成为商品经济的带头人。比如董学河当时是农业技术员,跟着农大多个专家学习,技术掌握得好,老百姓也信任他,现在开办种子公司,供应五六个乡镇的小麦种子,生意做得越来越大。
  所以说,与山农大的合作推动了平原的农业科技发展,平原的农业科技水平比周围其他农业县市能提前10到15年。现在平原继续向农业强县迈进,还得紧紧依靠与高等农业院校的合作,真心期望山农大的一些科研项目和高端人才继续来平原县。


田奇卓畅谈平原往事


  农学院田奇卓教授年轻时是著名小麦栽培专家余松烈先生的科研助手。在平原农业大开发中,田奇卓一直盯在小麦栽培研究项目上,经常驻点,平原的人,平原的工作与生活,都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田奇卓:邓小平说,科技就是生产力。陈县长和胡昌浩老师琢磨出来一句更形象的话:专家与县长的握手就是生产力。陈县长不是专业人士,但是专业人士怎么提他就怎么干,专家说啥就是啥,积极落实。我们小麦精播在平原设置了五个点:寇纺乡、王凤楼乡、前曹乡、张华乡、腰站乡,我们就整天转。从开发成效上来讲,平原县真是称得上乡村振兴的典范,因为它搞的是综合性开发。小麦、玉米、棉花、立体农业、果树、蔬菜、畜牧,还有林业,农大的一流专家,都拉来了。大家一起会诊开战略研讨会,在招待所里不停讨论。县里的几任书记都很重视,陈县长具体抓落实,开发带动了粮棉油综合发展,包括畜牧,振兴了县域经济,实现了全面发展。
  当时不光是专家来了,还带来一大批实习的学生。当年那些实习的学生现在发展得很好,顶天立地。八四级的赵明国现在是德州市自然资源局局长。曹鸿鸣更不用说,是余先生的硕士和博士,硕士的时候就在平原做地膜覆盖实验,为了能回学校过中秋节,好几个夜里他忙着打土钻取土样。当时我还写过一首“晓风残月”之类的诗,描写当时的工作。
  余先生人挺好,就是脾气不好。有一次在王凤楼乡发火,就是因为实验没按他安排的来。陈县长是老资格,在农业上说了算。我们那个时候做实验点要先搞示范。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机油、柴油批给谁多少公斤,尿素多少袋子,包括种子的价格、给农户的肥料,陈县长给的都是最低价,政府价。而且,增产是老百姓的,第一名还奖励一辆自行车;如果减产,政府都给包着。这样的政策支持,别的县做不到。因为突然间,玉米种那么密了,麦子种那么稀了,老百姓确实挺难接受。当时有一个新华社驻济南记者站记者,在寇坊乡深入采访郭宏祥等,写了《九位农民谈科技》登在内参选编上,内容就是平原群众是怎么从不认识到认识这个技术的。郭宏祥的种子是我给他的。他当时整天去找我,说播这么少种子怎么行呢,麦苗出来后稀稀拉拉的,我得翻了它重新种,要不万一损失怎么办啊。我说,如果有损失我包着。他用的就是李晴祺老师的种子鲁215953。结果麦子大丰收,别人家三斤麦子换他的一斤回去当麦种。我们在王凤楼乡做实验时,朱云水在那里干临时工,现在都成了搞农业的大老板了。农民在种植业方面的科学素质和科技思维,真的提高太多了。
  说到提高了农大在同等农业院校中的水平,我的感受也比较深。你说农大师生在这里获得的国家成果有多少吧?余先生是第一主持人,胡昌浩老师是第二主持人,获得了我们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进步科技二等奖。胡昌浩老师因为这个国家奖,在业内地位不断提高。余教授上院士,精播的试验也是在平原搞的。施培校长的好几个奖也都是在这边拿的,包括三十万亩开发试验和黄淮海课题。李晴祺老师的小麦品种鲁1、鲁5、鲁8还有鲁215953,以至于最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平原也是重要基地。平原这块土地,产生过很多经验,成就了农大的许多教授和科技奖励,也促进了山农大在全国农业院校排名地位的提高。
  当时学校请求德州市把陈县长从齐河县再调回到平原,就是因为陈县长干得好。县长与专家把手握好不容易啊,没有政府行政的力量,农业科技成果是很难转化的。群众是看眼前利益的,眼光没有那么远。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有行政领导的支持。所以胡老师反复强调,科技加权力等于生产力。
谈到建立了深厚的战友式感情,最突出的是陈县长和施校长、胡老师等,大家成了好朋友。专家们和这里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都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在王凤楼的时候,有天夜里起来下着雨,李凤超老师带着潘子龙、李增嘉和我出去摸知了猴去,逮回来就让乡里食堂的王师傅给我们炸着吃。我在这里的许多人家吃过饭。我们培养了最重要的“永久型”农民技术员,这个是农大看得见摸得着的贡献。
  专家是“飞鸽型”的,专家把技术说完了,当时确实是尽心尽力,农民也听懂了,但是这个技术是变的,过一段就落后了。“飞鸽型”当时管用,但长久管用还得是“永久型”,也就是当地的技术员,农大当时就培养了一大批。山东农业广播学校当时在平原有分校,办过四个班,每期60个人,在当地兴起了农民学科技的热潮。农大专家地里讲,会议上讲,现场指导更是手把手。有些有心人就成为了农业农村的科技带头人。董学河是一个,朱云水也很厉害,每个乡镇都有这么几个人。
  我是1982年来的平原县,1995年以后才真正离开,所以说在这儿前后待了十几年。最初只是个讲师,因为年轻,指导生产时只能跟在后面。陈翠蓉老师曾经兼任过平原县科技副县长,我在寇坊乡担任科技副乡长。余先生和胡先生承担的这个黄淮海夏秋粮中低产均衡增产开发课题,是国家科委下达的。黄淮海,包括河南、山东等,当时施培校长承担的是山东省黄淮海棉花均衡增产课题,是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的,陈翠蓉老师的研究生杨兴宏的硕士研究课题就是在这里做的。余老师和胡老师主持的这个课题实际上包括5个县,但是成绩最好的还是平原县。平原县的各项成绩都是第一。平原县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最大,可能也有点经费的支持,平原的成绩也是最好的,亩产最高,效益最好,配合也最好。当时陈县长全力以赴做好后勤服务,为很多开发县做出了榜样。我们农业院校要出大成果,产生大的社会影响力,  必须在一个地方扎下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