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物的数字化采集与利用又有新进展。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故宫博物院向社会发布 2万件院藏文物高清数字影像。而截至目前,“数字文物库”文物总数超过10万件,浏览量超3300万次,是故宫博物院官网上最受公众欢迎的数字产品。同日,依托互联网公司数字孪生、虚拟演播、云音视频创作等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故宫·腾讯联合创新实验室”正式成立。创新实验室将一体化采集文物的多维度数据,加速文物数字资源采集、加工、展示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提升数字化质量和流程效率。
来自国际博物馆协会的报告显示,新冠疫情加快了古老文博拥抱前沿科技的速度,与疫情之前相比,博物馆的线上活动明显增加,主要体现在线上藏品、线上展览、活动线上直播和社交媒体的使用上。
今天,公众在手机上登录 “云游敦煌”小程序,就可以进入高清还原的数字藏经洞中,近距离观赏洞窟里的壁画、彩塑和碑文等细节。不仅如此,公众还可以通过人物角色的扮演,“穿越”到不同历史节点,与多位历史人物展开互动,“亲历”藏经洞的前世今生。三星堆博物馆再次“上新”,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将3号坑出土的顶尊跪坐人像与 8号坑出土的青铜神兽成功“拼对”,让人们在跨越千年之后重见文物合体的模样。
这样的变化不是孤证。以文学与影视这对关系为例,随着影视媒介的崛起和视觉文化的兴盛,文学的审美形态发生了变化,由阅读带来审美想象转变为凸显视觉感官,从而反过来使得文字具有更鲜明的视觉冲击力。一些影视上使用的方法,促使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不断进行内在的调整,蒙太奇等创作思维和视听语言等叙事手段被嫁接、融合到小说的写作中,文学具有了鲜明的影像化书写的风格,文学在影视艺术的推动下,从平面的状态转变为动态的、纵向的、充满画面感、参与感、融入情节中的、多元的、超维度的阅读方式。这样互相影响、互相增长的变化也正发生在文博数字化的过程中。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