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滨州医学院 - 《滨州医学院报》

关于美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思考

作者:特殊教育学院 车璐    
2023-05-11     浏览(79)     (0)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美育具有强基固本、凝魂聚气的价值功能,对于坚定价值观信念、锻炼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加快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为高校思政教学的改革提供明确方向。因此,以美育的情感导向优化思政教学内容,以美育的柔性力量助力思政教学成效,成为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心境、改善大学生消极的心理情绪、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在实践路径上应该注重审美注意力、审美感知力和审美情感力与思政教学的内容、形式与内涵的深度融合,具体思考如下。

一、强化审美注意力,寓美于教,丰富思政教学内容

审美注意力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审美对象的指向与集中,通过点燃“精神和情感之火”,唤醒审美期待,进而转变成一种内驱力引发深刻领悟。将审美注意的教学策略贯穿于思政教学显然可以有效提升授课的效果。在具体实践层面,一是要注重结合思政教学内容运用形式特征上具有新奇性、变化性、运动性的审美对象。例如,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美术作品、旋律起伏的革命乐曲、影视情景的恰当再现等吸引学生审美注意力,配以美术点评与思政视角的背景知识解读,丰富思政理论教学内容。二是要注重深度挖掘思政教学内容中丰富的意义特征,只有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才能实现审美注意的保持。例如,结合思政教学内容,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变革和时代精神的美术作品实现美术与思政的跨界融合,通过艺术赏析和思政视角的背景知识讲解使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国情、感悟时代。三是要注重贴近学生的审美心理与情感诉求,例如,围绕社会热点、时政焦点补充思政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感性的审美体验中产生浓厚的兴奋和期待,深化审美注意。

二、激发审美感知力,融美于学,活泼思政教学形式

审美感知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外部形式的感觉和知觉,通过感官对外部形象(如声音、颜色、形状等)个别反映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把握,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也是通向更高道德境界的桥梁。在思政教学之中要注重审美感知力的激发与培养,通过审美感知力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和强烈的感官印象,促进思政教学的“内心感受力”和“精神领悟力”。

在具体实践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在思政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例如将“美”的景色、事物或人物抓拍并分类总结,通过“美”的事物体现思政内涵。通过思政教学的实施者在融入审美形式时要配以讲解和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有助于由浅层的审美愉悦向深层次的审美体验过渡。二是营造审美的环境与氛围,创新情景式思政教学模式。例如,可以从课本教学走向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专题展览馆,增强课本理论知识与大学生内心情感体验的情景交融,以感知力的独特效果赋予思政教学以感人的力量。

三、聚焦审美情感力,育美于情,内化思政教学内涵

审美活动中最核心的特征就是情感感染力,审美主体在想象中联想与自己相关或曾经使自己感动过的事物,进而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以自身的情感宣泄获得心灵的净化。思政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审美情感力作用,一是在思政教学中创设审美化的情景与情感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审美联想、想象、回忆等心理活动,将生活体验丰富于思政教学的情感体验之中,以情感体验为桥梁使学生充分介入思政教学之中。二是在思政教学中运用审美移情理论,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角色扮演、感同身受,达到课程感染力的最大化,例如,利用故事或影像使学生从弱者的无助、阶级的压迫、先人的奉献中感受美好生活的不易,从劳动者默默付出的坚持、战士保家卫国的英勇、医生救死扶伤的伟大等不同职业付出中感受社会和谐稳定的不易,在不同的情景感受中激发学生的审美移情和道德移情能力,实现情感共鸣。三是针对不同思政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审美情感教育。如将爱国情、家国情、亲子情等和谐情感恰当地融入思政教学之中,有针对性地深化思政内涵,让思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