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重庆邮电大学 - 《重庆邮电大学报》

夏书银:科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023-03-15     浏览(846)     (0)

夏书银,男,198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校前沿交叉研究院副院长,大数据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他受导师启发,提出了国际上从未有人提出的粒球计算方法;他刻苦攻坚出成绩,成果被应用在国家重点项目当中;他热爱科研,入睡前心里有了灵感,也会爬起来写下......

“我的成绩,来自于师长的传承”

“科研需要机遇,也需要热爱。”对于夏书银来说,他最大的机遇,来自于王国胤老师的传承。

重庆邮电大学在多粒度认知计算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粗糙集与软计算专业委员会”(现粒计算与知识发现委员会)的创始挂牌单位,王国胤教授更是国际粗糙集学会的前任理事长,是学界“大拿”。

因此,进一步在该领域不断创新,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对于巩固和扩大重庆邮电大学的计算机学科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对该科学问题开展的持续研究,不断攻坚克难,夏书银团队提出了粒球计算方法,目标是构造基于非像素点输入的分类器数学模型,实现了高效鲁棒的分类学习过程。

结合人的认知机制,来使得决策过程更加可靠和可理解,是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夏书银研究的多粒度认知计算方法,是人工智能认知计算的重要分支之一,也是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王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我想到了粒球计算方法这个科研方向,这个方向在国际上从未有人提出过,可以把学校和王老师在多粒度认知计算方面的成果传承下去。”夏书银回忆,当时自己想出这个科研课题的时候,最先去向王国胤老师请教。

“老师耐心指导,并在我们走了弯路的时候给予了提醒,比如说在我最开始提出的几个定义中,已经有两个被证明过。”夏书银表示,这样的提醒在之后的研究过程中避免了研究成果的重复,非常重要。

科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我觉得科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当我脑海中有个难题等待解决的时候,我会时时刻刻心里想着它,吃饭的时候在想,走路的时候在想,睡觉前也在想。”夏书银说,科研需要灵感,而灵感说不准什么时候会突然“上门”。

在粒球计算方法研究中,由于前期知识积累的欠缺,夏书银团队走了很多弯路。在花费了数个月的时间证明了属性冗余稳定性后,王国胤老师却指出,该定理在很早之前已经被证明过。

“但是我们没有气馁,通过前面的失败,我们发现了新的视角,进一步证明了我们的研究方向。”夏书银说,整个研究工作从预期的半年到历时两年多才完成。其中,还经历了来自理论和算法上十几次挫折。虽然有很多艰辛,但是大家并没有觉得辛苦。

有的时候“灵感”的到来是猝不及防的。有一次,夏书银已经躺在床上昏昏欲睡,心里却在思考着科研上遇到的难题,结果一下就来了灵感。“当时马上爬起床,不过那么晚了也没办法验证,先记下来第二天去实验室和大家一起讨论。

”科研人没有太多“需求”

搞科研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历时两年多,夏书银团队成功达成了在粒球计算方法相关研究上面的科研目标,相关成果发表在多个人工智能顶级期刊,被国内外院士和同行专家正面引用。

基于以上成果,夏书银作为申请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三项,并获得中国人工智能学会2020 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奖,以及2021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一等奖。

夏书银介绍,粒球计算方法相比目前的算法在某些应用上速度会提高十倍到百倍不等,如在依赖相关算法实现加速的大数据金融、工业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该算法在保证精准度的同时,会显著提高计算的速度,促进实现更快、更简单的智能算法学习过程。

粒球计算方法可以解决在人脸识别过程中由像素干扰等方面带来的不准确性,目前,该算法已经在国家某重大项目中进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在智能安全领域中的响应速度。

“成果和肯定就是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夏书银说,自己的物质需求有学校保障,科研经费有国家保障,有顶尖学者作为自己的老师,有优秀的同事和学生组成团队,“能够在科研上做出成绩,回馈国家、学校和社会,这就是科研人最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