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滨州医学院 - 《滨州医学院报》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解和实践

作者: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部长 张玉龙    
2023-05-04     浏览(111)     (0)

主题教育要学思想、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强大真理力量指导新的实践。党委宣传部要坚持人民立场、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推进“三个思政课堂”建设,提高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升级。


主题教育,首要要求是学思想,要以学铸魂,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新思想,第一位就是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任何一个理论体系背后,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础的,世界观是“总开关”“总闸门”,同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以什么样的世界观为指导认识和改造世界,就体现为什么样的方法论。

关于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这个“脉”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其具体历史形态和民族形态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唯物论、人类解放、彼岸世界、自由王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这个“进”就是针对具体时代课题,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其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条件性等具体适用性,但“纵横不出方圆”(基本价值、内在逻辑和理论品格)。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贯彻整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领略其独有的精神气质,厘清“六个必须坚持”的内在逻辑和系统体系,对于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强大真理力量指导新的实践,实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体论的立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胸怀天下

马克思的哲学主体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主义始终高扬人民性的价值立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和执政为民的理念。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政治建设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建设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红利,在文化建设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社会建设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生态建设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至上理念,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人民既是目的,也是主体。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才能更好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把自身的解放发展与全人类解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胸怀天下,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品格,也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情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任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理念,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开阔视野和价值情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则,为中国共产党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理论指导。

近年来,党委宣传部坚持人民立场,将文字和镜头聚焦一线师生,面向基层:教研室、实验室、食堂、宿舍、医院门卫,物业后勤,等等,歌颂育人楷模、“山东好人”、后勤模范,都先后被新华网、教育网、《中国青年》等重要媒体报道;牵头创作的20部影视作品以集群化的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微电影”三部曲紧扣理论宣讲、乡村振兴、医疗扶贫等时代命题,描摹了接地气、暖人心的时代发展画卷,并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特等奖,展示的就是身在校园、心系国之大者、关注天下苍生的努力和追求。

未来,镜头聚焦师生,“知稼穑艰难、体味民生”,脚底沾泥土,眼中有疾苦,进基层、接地气、连民心,汇聚师生同心力量,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要明确方位、深刻认识所处的时空定位和阶段性特征,找准坐标、明确改革创新发展的逻辑起点,推动立德树人向更高水平提升;要站稳人民立场不偏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不遗余力地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完善工作流程和政策体系,做到常态化开展、制度化推进。

二、认识论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自信自立

认识论是反映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及自身关系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客观世界存在规律,规律可以认识,人们可以通过认识世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并善于把认识、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坚持问题导向是以客观存在的问题作为起点,来探究客观世界内在矛盾和规律,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中国共产党把这种思想方法提升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同志说过,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全部实践,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升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认识论原则,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坚持自信自立揭示认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认识主体对自我和外界的基本态度。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自然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新时代以来,自信自立基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科学把握,基于对严峻复杂国际形势和巨大风险挑战的有效应对,基于辉煌奋斗历程铸就的坚定历史自信,基于对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的深刻把握,更基于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在自信自立中彰显价值性,自立自强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与价值导向。

近年来,党委宣传部树牢底线思维,坚决打赢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全面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先后制定出台《中共滨州医学院委员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加大阵地建设和监督管控,建立专业队伍常态化培训机制,最大限度发挥了“组合拳”综合效应;按照“寻根”“固根”“强根”的思路,我们以四个“载体”为抓手,致力探寻、推广、传承滨医精神。推出《口述滨医》历史系列专题片等原创视频,彰显精神传承,引发师生强烈反响;精抓一批滨医文化载体,联合院系立体推进“仁爱校园、美丽校园、活力校园”建设,创建“一院一品”文化品牌,这两个项目都获得全省高校思政工作十大建设计划创新重点项目。

未来,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意识,确保意识形态安全;要自信自立,开创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扎根绽放滨医。要掌握历史主动,永葆奋斗姿态,提振发展“战斗值”。要增强历史主动精神,保持“走在前”的战略定力,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的山芋,在重大任务、重点工作中走在先、干在前、作表率,体现出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时代担当。

三、方法论的升华: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守正创新

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总体方法和根本原则。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思想方法方面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方面实现了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与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要加强系统思维、精准思维。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系统观念提升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之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遵循的根本思想方法。

坚持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工作方法方面的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过程中,创造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比如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上,保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坚持破立并举,立字在先;在处理发展与安全方面,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同人们心理承受程度结合起来;在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时,提出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等,这些都体现了守正与创新。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在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时,把守正创新、自立自强作为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突显守正创新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指导作用。守正,即坚守正道,坚持马克思主义;创新,即创造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成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守正创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近年来,在推进“大思政”工作中,恪守系统观念,以目标培养为导向打造“医本课堂”,寻根溯源,“医本思政课堂”有讲头;以对象定位为抓手深研“精准课堂”,望闻问切,“精准思政课堂”重人本;以实践创新为引领开掘“融合课堂”,多维施治,“融合思政课堂”探实效。如今,“三个思政课堂”建设正在呈现出生动的育人新气象,《中国教育报》2020年6月26日专题报道:打造适合医学院的思政课。

2022年10月13日,《中国青年报》第6版以“‘青声习语’话初心”为题,从“情撒大运河”“感知母亲河”“声动黄渤海”三个方面对我校“熠韶华”大学生时政宣讲团发起的“青声习语”千人宣讲活动进行了深度报道。3年来,其宣讲足迹遍及全国27个省份、362个市区,开展宣讲1424场,受众人数逾10万人,在28万网友的点赞中走入了百姓的心田。先后获得烟台市百姓宣讲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山东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高校思政实践课与理论宣讲的结合,实现了立德树人与理论宣讲的高端协同。一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和生活化,使得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更加契合大众的心理习惯和实际生活,内化为群众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外化为群众的价值实践和行为习惯。二是提高了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激发理性认同。三是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升级。四是开辟了思政实践课个性化定制路径。

未来,加强党委领导,统筹谋划“一盘棋”。要靶向施策、分类指导,把握不同群体多样性的理论需求,打好“菜单式”精准宣教“组合拳”;要一体联动、融合贯通,对准“指挥棒”,画好“路线图”,用好“关键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上下同心、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要更加坚定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发展新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健康中国”“教育强国”战略中彰显新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