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六局建设报》

挺进大漠建造我国首个导弹航天基地

2023-05-01     浏览(112)     (0)

上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大国的封锁制裁和战略威胁,党中央果断作出发展我国以导弹和原子弹为代表的尖端国防科技事业的伟大决策。1958年,中建六局的先辈们征尘未洗,怀着对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国防建设的无比忠诚,秘密挺进人迹罕至的甘蒙交界大漠戈壁,拉开了我国第一个导弹武器试验靶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试验训练基地(后逐渐发展为我国第一个航天发射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建设序幕。


建设者奔赴大漠戈壁

1958年7月,中建六局的先辈们接到上级的任务指令后,陆续进入位于祖国大西北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青山头地区,一场前所未有的国防尖端科技工程建设大会战就此打响。试验训练基地建设工程位于荒无人烟的巴丹吉林沙漠戈壁中,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仅4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却超过3000毫米,“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是其真实写照。年轻的建设者们在自然环境异常恶劣、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立下“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豪迈誓言,住帐篷、睡地窝、饮苦水、吃干菜、顶严寒、冒酷暑,凭着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战天斗地,在这片蛮荒之地开辟出生命的特区。


导弹试验基地施工现场

为了早日建成这项超级工程,建设者们每天施工至少12个小时,每当遇上突击攻坚任务,参建人员便通过倒班确保连续施工,昼夜不停赶进度。据老一辈六局人回忆,干完一天的活儿回来后,大家脸上布满尘土、水泥灰和汗水,以至难以辨认样貌。寒冷的季节,天上下雪,身上出汗,湿透的棉衣有时候三四天都干不了。在经济困难时期,建设者们甚至靠采摘野沙枣、骆驼刺来解渴充饥。1960年底,前后耗时两年零六个月,我国第一个陆上综合导弹试验靶场在茫茫大漠戈壁滩上拔地而起,而苏联专家预测的建设时间是至少十五年。


建成后的发射基地鸟瞰

这项超级工程的建设任务并未就此停止。到1970年的12年间,中建六局先辈们累计有2500余人参与建设,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滚烫的热血,承建并完成了138工程(导弹发射井工程)、31号工程(地下发射观测工程)、11号工程(发电厂,包括汽轮机间、锅炉间、发电间、烟囱、冷却塔、循环水沟等单位工程)、14号工程(飞机场,包括飞机跑道、机窝、修理厂、配套设施及场外生活区等)和办公楼、资料楼、医院、学校、银行、商店、车站、宿舍、营房以及上下水、供电、供暖、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工程。


1970年,庆祝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早已成为拥有我国历史最悠久航天发射场和唯一载人航天发射场的现代化综合航天城,从发射我国第一枚东风导弹、第一枚核导弹、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到放飞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艘载人神舟飞船……开创了我国航天史上20多项第一。

苍穹无垠,繁星闪烁,时间如滚滚洪流般一去不返,只留下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中建六局的先辈们在茫茫大漠戈壁中的艰苦奋斗和忠诚奉献,助力了祖国航天事业的腾飞,提振了民族士气,挺直了民族脊梁,铸就了亿万国人的底气。他们义无反顾报效国家、献身国防的赤子之心,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精神,早已融入一代代六局人的基因血脉,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