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中国船舶集团共同主办,我校等单位承办的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高端论坛在北京召开。大会讨论并发布倡议,倡议各国政府、政府间组织、国际和地区组织、行业组织、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海洋治理观,深化海洋科技、海洋装备、海洋人才和海洋经济领域合作,促进基于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海洋文化的建设,携手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2019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海洋领域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实践。海洋孕育了人类文明,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国际海洋形势日益复杂,海洋生物多样性威胁加剧,海洋工程科技突飞猛进,这对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鉴此,2023年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高端论坛暨海洋装备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人员共同探讨应对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责任与行动。一致倡议,政府间组织、国际和地区组织、行业组织、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海洋治理观,深化海洋科技、海洋装备、海洋人才和海洋经济领域合作,塑造基于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海洋文化,携手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内容如下:
一、深化海洋科技创新合作。围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碳汇、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开发、极地和深海科考等重点领域,发挥各国各方的海洋科技优势,积极推进双边、多边和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联合开展基础性、应用性和前瞻性的海洋科学研究,组建海洋领域国际或区域性合作的联合研究机构、联合实验室和智库,推动海洋科学数据、科研基础设施、海洋科研平台的开放共享,为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二、深化海洋装备产业合作。围绕国际海事工业正在推进的绿色、低碳和智能化革命,持续推动全球海运运力向低排放、高能效方向更新换代,共同谋划海上油气开采、海上可再生能源、深远海养殖、深海勘探等领域向适应海洋环保和低碳要求的方向转型发展。全球海洋装备建造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充分运用现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绿色低碳、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应用,加快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为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装备产业支撑。
三、深化海洋人才培养合作。围绕全球海洋治理人才需求,发挥全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特色优势,建立跨学科、跨高校、跨区域的多层次互动、多主体合作和多样化参与的海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加强与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社会性力量的合作,商定全球海洋治理人才培养计划,在现有资源和网络基础上开发高质量海洋教育公共产品;加强对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内陆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力度,为其提供海洋人才培养相关的支持,为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四、深化海洋经济务实合作。围绕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世界各国海洋经济特色优势,加强在海洋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及务实合作,探索建立“政产学研金服用”为一体的海洋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积极推动海洋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方位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全球蓝色伙伴关系,构建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为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产业经济支撑。
五、共创海洋永续发展文化。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充分尊重各国海洋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树立海洋大家庭和合作共赢理念,破除海洋文化间的交流壁垒,拓宽海洋文化交流的方式手段,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海洋文化交流对话机制,推动世界各国海洋文化交流融合、相互借鉴、和谐共生。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关乎人类的未来,凝聚蓝色力量需要我们的担当与行动。我们将汇聚海洋领域工程科教和装备产业力量,共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共享海洋发展成果,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海洋发展格局,为进一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落实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目标、增进全人类海洋福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