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省专家组进校考察我校归国留学人员活动基地建设情况,对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专家认为山东农大团结引领留学人员厚植爱国底色、锚定报国初心、践行兴农使命,把基地建成了“思想引领的孵化器、辐射带动的助推器、锻炼队伍的大舞台和打造特色品牌的样板间。”
打造暖心“海归驿站”
作为国内知名农业高校、百年学府,山东农业大学一直拥有一大批留学欧美的专家学者。上世纪抗战时期留学美国的李家文、陈瑞泰、丁巨波,改革开放后回国的温孚江、张宪省、郑成超等,都是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专家,为学校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2021年2月,学校被省委教育工委批准为“山东高校民主党派、归国留学人员活动基地”。学校充分利用归国留学人员的人才资源优势、科技信息优势、精神文化优势、社会联系优势,让基地成为团结引领广大归国留学人员的桥梁和纽带、山东省际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的“海归驿站”。
为加强活动基地的组织保障,学校设立固定的组织机构、相应的工作制度和年度考核制度,规范基地和联盟运行管理。专门拨付配套经费50余万元,提供比较完备的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帮助大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统战部作为留学人员工作的牵头部门,协同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强化服务理念,定期开展调研和座谈会,了解留学归国人员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尽心尽力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业创新环境。一些近些年回国工作的年轻老师,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在确定住房、孩子上学,甚至是配偶找工作、联系科研基地等多个方面遇到问题,工作人员总是尽自己所能帮大家解决。近期为4名归侨教师办理归侨证,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激发了归侨教师的报国热情。九三社员、归侨教师段巧红教授继2020年3月作为第一作者的文章刊登在《Nature》主刊后,今年1月最新研究成果再次登上《Nature》主刊。学校侨联被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先进单位。
做实基地“六个一工程”
活动基地努力做到内引外联,互动互助,发挥思想引领、宣传教育、学习培训、联谊交友、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引导归国留学人员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将个人的努力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夯实一个归国留学人员思想引领阵地。增强归国留学人员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增进他们的国情认知,凝聚报国共识。基地联合泰安市欧美同学会开展“走过百年·同心向党”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参观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等教育基地;联合泰山学院欧美同学会参与省欧美同学会《灯火里的中国》大合唱活动;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精神专题座谈会。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基地副主任、泰安市欧美同学会会长王勇教授的发言,收录在山东省留学人员“说句话儿给党听”主题教育活动中。
构筑一个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高地。基地重视归国留学人员的发现、培养、使用和管理、服务工作,扩大国际化人才蓄水池,鼓励会员充分利用海外留学的背景,在国际交流、人才引进方面放手大胆工作,发挥“头雁效应”和“校友效应”。基地会员建立之初为117人,如今已经被发展到186人,并成为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和山东省欧美同学会的团体会员单位,学校副校长李向东当选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副校长王勇当选省欧美同学会理事、市欧美同学会会长。2021年度,基地成员博士学位比例占85.19%,2021年累计到位科研经费1.69亿元。
培育一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基地引导广大归国留学人员把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使科技创新与人才驱动同频共振。通过开展技术创新攻关行动,突破若干“卡脖子”技术与关键共性核心技术,不断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支撑关键技术创新,提升前沿科学与技术水平,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在基地推动下,2021年“泰山学术论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山东分会场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研讨会、科技成果展览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颇受社会好评。
建设一个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基地积极对接学校乡村振兴研究院,不断探索科研成果转化路径与模式。归侨孔令让教授团队向全国70余家科研单位和育种企业推广抗赤霉病小麦种质材料,培育新品种。学校欧美同学会秘书长杨越超教授团队实现1000万元技术转让。基地成员刘之广副教授团队实现375万元技术转让,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并建成投产。推动学校“山东农业大学-清控紫荆数字经济产业学院”签约揭牌,推动学校与山东鲁粮集团、齐河县人民政府共建山东鲁粮现代农业研究院,归侨孔令让教授受聘首席科学家。
打造一个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基地积极整合资源,为归国留学人员拓宽建言渠道,提高建言献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具有留学人员特点的新型智库。学校欧美同学会会员中担任省政府参事,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省高端智库人才,科技挂职副县长,各级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服务队队长等100余人,通过各种渠道提交省级提案建议28项、社情民意100余件、调研报告200余篇,多次进行大会会议发言和书面发言。开展各类社会调研考察300余次,协助学校完成省农业厅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及省级社会服务组织测评报告等;编撰了山东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等;编制了菏泽、泰安、济宁等地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在2021年通过的《山东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立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搭建一个国际交流合作的学术平台。基地强化农业科技交流,助推学科建设发展,与国外机构联合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多次举办国际学术论坛交流活动,与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优势互补的实质性、多层次、多渠道合作,累计参与人次达600余人。联合学校外国语学院承办首届“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话语体系构建”研讨会;联合开办“2021山东省研究生暑期学校”;联合举办香山科学会议,为培养挖掘农业科技人才、提升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画出最大“同心圆”
基地获批以来,不断提高开放度,建立健全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继续完善省级、市级、校际欧美同学会联动机制,健全与企业、机关、学校、科研院所、各级民主党派的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开放型的多主体协同机制,联合举办联谊活动、创新创业大赛、高层次人才学术沙龙、专家学者专项调研考察等活动,为归国留学人员提供特色服务。
在基地的辐射带动下,省内多所高校围绕加强山东高校归国留学人员活动基地建设、推进欧美同学会校际合作交流和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实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进行深入交流。在学校广泛开展“同心”科技支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主题教育等特色鲜明的系列品牌活动中,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也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活动,聚焦成员们的政治共识、思想共识和发展共识。
学校民主党派先后获得多项省级表彰,致公党农大支部先后获评2020年度“创先争优”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2021年度“创先争优”参政议政工作先进集体、2022年度“创先争优”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民盟农大总支获评纪念中国民主同盟成立八十周年先进集体、民盟山东省委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1年度参政议政先进集体;九三学社农大基层委获评2022年度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重点宣传报道优秀高层次海归人才先进事迹,多角度展示归国留学人员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风貌,树立工作新品牌。归侨孔令让教授带领的小麦种质创新与利用团队,找到小麦“癌症”克星,培育出国内首个抗赤霉病品种,相关成果在《科学》杂志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山东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同时,《大众日报》《中国科学报》等媒体也在当天报纸头版头条进行报道。很快,《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也纷至沓来,至《人民日报》刊发消息达到高潮。学校把握时机,持续跟进,深入挖掘,让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持续焕发生命力,发挥旗帜作用和感召作用。2021年,该成果在“山东十大科技成果”评选中位居榜首,又入选“2021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孔令让当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并进京参加“七一”庆祝活动。2021年教师节,CCTV4(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在《百年赤子心》节目中播出孔令让教授专题片,致敬这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科学家。校内媒体多种途径快速转发,形成巨大新闻冲击力和榜样的巨大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