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秦岭生态系统动态演化与绿色发展机制》的评审结果,我校两项课题获得批准立项。
由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彭建兵院士领衔申报的《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演化与灾害风险管控》获得资助经费300万元。课题聚焦地质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与过程,研究揭示秦岭林体、土体、岩体、山体、水体等五体的互馈作用及其灾害效应;揭示生态损害-土水灾害-地质灾害的互馈作用机制与递进演化模式,提出三类灾害韧性防控技术与管控方略;构建了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动态平衡理论及调控管理对策。
由水利与环境学院钱会教授主持申报的《秦岭水源涵养功能动态变化与水安全保障》获得资助经费240万元。课题定量分析秦岭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变化格局和水量平衡动态变化规律,揭示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等变化对秦岭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机制;构建秦岭区域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区域水资源态势和存在的压力,分析秦岭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水源涵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秦岭中央水塔安全保障管理措施。
秦岭是中国地理分界带、气候分区带和生态屏障带,也是黄河、长江、淮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被称为中国的“中央水塔”和“中华绿芯”,其生态屏障功能对于维系整个中国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保护好秦岭的生态环境,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基金委《秦岭生态系统动态演化与绿色发展机制》专项项目,即是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生态保护系列批示精神、解决秦岭生态屏障建设重大基础科学问题而设立,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学科交叉解决国家重大需求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的支撑作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专项共设立4个课题,由彭建兵院士主持的《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演化与灾害风险管控》统领,共同解决当前秦岭面临的地质环境多变、地质灾害频发、生态屏障功能不稳、生态效益低下、人地系统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这两个项目的获批,体现了我校在秦岭生态地质环境与水安全研究领域的良好基础,为我校秦岭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其研究成果将为秦岭生态保护、中央水塔安全及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在秦岭的实施提供基础科技支撑。
(地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