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太原科技大学 - 《太原科技大学校报》

春风几缕思故人

——清明记

作者:外国语学院 郭子涵    
2023-04-20     (0)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题记

清明——既是古老的农事节气,也是重要的民俗节日,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亦是我国最盛大的祭祖大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理念,对清明节气十分重视,它蕴含着古老中国所独特的人文和历史情怀。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淮南子 · 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温暖而不失清爽;春风习习之中,天地明净,空气清新,大地一片生机勃勃。“清明”节气由此得名。清明是春天的节气,春天是四季之始,也是农业播种的时节,民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与华夏传统农耕文明息息相关,朴实的庄稼人为盼农事丰收,往往在清明之际企盼风调雨顺,祈求祖先庇佑,因而在清明时节往往形成春祭之传统。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唐代大诗人王维有诗云:“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春光灿烂之际,人们多会在清明假期之际,走出家门,去享受那一缕惬意的春日暖阳,拥抱那明媚的春天。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墓地祭扫是清明民俗的重要主题。对于清明祭扫传统的继承,是保持与传承中华礼俗的重要实践,亦是弘扬家风家训,培育道德与良知的重要途径。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清明,教会我们在爱中告别,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句台词:“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近年的疫情肆虐,不久之前的东航事故,让无数亲人阴阳两隔,无一不在让我们思考着生与死的深刻含义。一碟祭品,一对素烛,以一种最安静的方式,追忆已故的亲人,或是家族祭祀祖先,亦或身为后辈的我们缅怀革命先烈。在一次次的跪拜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家族血脉的传承,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对先辈的敬仰,烈士的尊敬,在这样一个庄严肃穆的节日中,我们感受到家国一体的情怀,家国礼仪的传承。中国人自古以来便以“德”为世界所称赞,中国人更是在此时节,体现着“人间真情”的爱与关怀。清明亦是一个契机,让我们思索着生与死的定义,体味着人生可贵。

天地清明,人间有情。细雨纷纷,烟柳垂泪,行人断魂,是对逝者的缅怀;万物生长,惠风和畅,天清地明,是对生者的祝福;万物有灵,春发几枝,惟愿人间天上共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