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东北林业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报》

我校科研团队在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23-04-15     浏览(160)     (0)

我校周学红教授的科研团队在保护生物学领域期刊BiologicalConservation上发表新方法,基于食物网创新性定量选择伞护种。研究发现东方白鹳是适合的伞护种,可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研究成果得到国家项目和专项网支持。


本报讯近日,我校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周学红教授科研团队,在保护生物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BiologicalConservation(中科院1区Top,IF=7.499)在线发表了题为

“A novelapproachtodeterminingumbrellaspeciesusingquantitativefoodweb:Acasestudyfromfresh-waterlak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创新性地从食物网视角提出了一种定量选择伞护种的新方法,研究成果对助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伞护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有效聚焦保护重点,因此伞护种选择方法及其潜力评估一直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热点问题。选择伞护种的传统方法主要是定性选择或依赖物种生境范围内大量调查数据进行评估,精准度低、成本高,有相当的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精准选择伞护种的新方法以聚集重点物种,发挥伞护效应,提升保护效益。

食物网理论是生态学的经典理论,反映种间关系,是物质流、能流的通道。本研究从食物网视角出发,依据物种间至关重要的捕食关系,基于有向加权食物网核心框架,结合网络中心性理论,应用MixSIAR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了综合物种间联系数量、联系强度、营养级三方面的“伞护强度”(Umbrellaspeciesstrength)指数,以衡量物种伞护效应。本研究指出,食物网视角下东方白鹳可作为我国三江平原兴凯湖地区的伞护种,相比于湖泊生态系统,沼泽生态系统更适合将东方白鹳作为伞护种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该研究成果从根本上打破了伞护种传统选择方法的局限性,方法量化、操作性强,将大大有助于发挥物种“伞护”效应进而提升食物网乃至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效益。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13009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1544)、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BON)下设的鸟类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支持。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