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目标,如同在海面航行的轮船需要灯塔指引方向,有了信念,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本科化学、硕士体育社会学、博士又辗转攻读导演学、后来的经济学,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到中央电视台、再到高校,现在又来到我们身边……吴泽涛教授不惧跨越、不畏挑战,用选择践行着生命的“感”与“知”,在各个阶段的经历中学习和感悟,成就艺术人生。
步履不停,在感知中钟情戏剧
“每个阶段走的路都不会浪费。”吴泽涛教授谈起自己独特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不禁感慨。本科化学专业的他,虽然毕业后到了大家羡慕的石油公司工作,但他并没有发自内心热爱。于是毅然决定考研到北京体育大学,“原因很简单,就因为喜欢打球,想玩。”吴教授笑谈道。而正是这段求学经历,懵懵懂懂中他与戏剧邂逅,点燃了心中的艺术之火,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吴教授在重要关头做了又一个令身边人惊讶的决定,他选择博士攻读导演学,师从罗锦鳞教授,自此情定戏剧,在艺术之路上奉献自己的光与热。
“纯粹使自然法则孕育而生,而我亦是追随自我的步伐,找寻我的自然之道。”吴泽涛教授回忆过往时分享到,他认为自己每段路都没有白走,都为人生每个选择、此后艺术的每次创造和研究埋下了伏笔。“生命中的‘感知’,是先‘感’后‘知’,用身体去用心感受,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吴教授感谢生命,感谢过往,在每段时光中汲取养分,并化为找寻人生方向的光明和继续砥砺前行的能量。
夜以继日,让艺术与科技共舞
“我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其余时间大多都在创作。”即使已成绩卓著,成为行业翘楚,吴教授也从未停止对艺术的感悟与思考。
博士后期间,吴教授系统研究了传播学与戏剧之间的关系和西方表演史的发展脉络及与中国话剧发展的关系。后来继续从事中国演剧体系、西方表演史、西方演剧体系及表导演生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表演生理心理学科创始人,吴教授建立“创造性表演原型”模型,将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基因与西方演剧知识体系的创新规律紧密结合,探索与建立民族文化逻辑与学术逻辑之间最合理的作用机制与方式。
吴泽涛教授率领其研究团队投标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科技赋能艺术生产与演出、演播研究”。该项目在学术、应用和社会上都具有巨大价值和能量,将为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学术保障,同时也对于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传达时代精神,弘扬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吴教授谈到:“戏剧表演的核心是演员和观众,演员创造的工具是身体,生理是表演创造的基石,科技是增强表达情感的途径。”吴教授潜心研究,焚膏继晷,在新时代将远古戏剧的深邃与现代科技的创新相连接,古典与新生对话,赋予艺术崭新的科技生命力。
牢记使命,用心用情谋求发展
“人类的高贵来自于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的复制品。”吴教授动情的回忆起他在学前教育学院看到的一句话。
他谈到,我们学校是师范院校,我们培养的师范生作为教育者、作为生命最初阶段的呵护者,具有更大的责任,希望大家能用质朴且对等的方式,对生命、儿童和艺术心存敬畏,进行探索和对话,在过程中让生命共同成长,让0到12岁儿童用生命感知世界、探索自我。“我希望以后可以在校内多多开设讲座,开展公益活动。对学生心理进行指导,为祖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贡献。”
吴教授关怀儿童,心系学校人才培养,同时也对学校未来发展满怀信心,“二师位于南山秀美之地,我能感受到全校一心渴望发展,只要保持态势,未来学校一定会出现巨大的变化。”“学校具备很强的包容性,我所接触到的人和事都有包容心和宽容心,都在向前探索、彼此了解,抛弃了先入为主,这是我们学校特别好的优势。同时我们又是师范院校,所以我们能把更多的光播撒出去,播撒思想之光、生命之光和艺术之光。”
对于西部高校艺术发展,吴教授表示,重庆具有奇妙的山水结构和厚重的艺术底蕴,将培育出更具有敏锐洞察和感知力的人群,也将进一步推进祖国艺术事业的发展。“我的一个梦想,希望在这里建立西部的国际戏剧影视(网络视听)艺术节。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会成功。”
吴教授谈到,我们都终将成为老朽,我先完成我这一步的使命,共同一起向前走去,锦灰燃尽,献祭后人,让我们的年轻人有更大的能量和信心面对现实、面对自己、面对生命。
(撰稿 霍颖 陈美霖 图/受访者 焦孟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