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我们经历了一次次保卫战、阻击战,我们或许没有想到,当初入职时,右手握拳宣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南丁格尔誓言》会在这三年彻底践行,都是学医出生的读书人,在“白大褂”“ 燕尾帽”的责任下,竟成了挺身而出、逆向奔赴的战士,用血肉之躯与病毒作战。
在这场艰难战“疫”中的他们,作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被我们深深记住。
感染科主任
抗“疫”战场上的巾帼女将,三年来,她的弦一直紧绷,每天,她办公室的灯早早亮了,听完交班报告,将危重等特殊患者的相关事项交代给大家,她说:“这是一 场硬仗,我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对待它,来不得半点马虎。”最近,病房收治了很多高龄危重症患者,她每天都是早“问候”,晚“嘱咐”....持久的战斗,不松懈的严阵以待。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资深护士
看见护士长在群里发出排班表,发现可以上班的同事少得可怜,还在家中休养的她,二话不说,第二天出现在了科室。同事们见到她的出现都激动地含着热泪,因为在人员最吃紧的时候能够看见自己团队里的资深护士,心里莫名感动。其实,我们知道,她还未恢复,穿着防护服在抢救时,虚汗渗透了衣服。
急诊科的资深护士
经验丰富,判断精准,就像生命的“放哨人’此时,被送来的老太太意识清醒,5分钟内突然心跳呼吸骤停,她预判到了这一切,迅速地把手放在老太太胸前,寻找心跳,准备心肺复苏。这段时间,气管插管的病人变多,一天下来,她回家脚指疼到没感觉,膝盖酸疼地睡不着。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在2020年武汉疫情时,随医疗队出征。这三年,同事们说他没有一天完整的休息,得知女儿和爱人感染后,在家人最需要照顾的时候,他不得不住到了医务人员关爱驿站,防止自己被家人感染后造成非战斗性减员,因科里能够上班的医生越来越少,而危重患者在增多,他不能再倒下!
重症医学科护士
自己感染了克服一下能挺过去,可家里的老老小小还需要照顾,作为女儿,作为母亲,她的内心不焦灼吗?当然焦灼。但看着姐妹们都这么拼,又都这么抱团取暖,家里暂时的困难总能熬过。
感染科医生
在发热门诊,他是一名五十多岁的感染科医生,轻伤不下火线,在2022年12月 13日到2023年1月3日这段就诊高峰,医务人员严重减员的情况下,他在发热门诊连续奋战了20天。
重症医学科医生
是医生团队里最后一个“阳”的,作为“天选冬阴工”,他撑了一周值班、出班、值班、出班的日子,高强度的工作,紧缺的工作伙伴,每天24小时值班第二天查完房处理完毕手头的工作,才能回家休息,为第二天连轴转的值班储备体力。
影像科的医务人员
作为昼夜奋战在医技一线的“侦察兵”,这段时间全天门急诊CT最高达900人次/天,高峰时夜班急诊CT达300人次/天,无论技师还是医师都彻夜无眠,科室动态调整岗位,充分利用每一台设备,让患者尽快完成检查,为治疗争取时间。
新组建的临时医疗组
负责新冠感染重症患者,他们由来自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内科、外科、骨科的12名医生组成。刚开始的几天,大家都忙到很晚才回去,要学的、要做的、合作方面要磨合的地方很多。但每个专业有各自强项,重症医生擅长危重症救治,麻醉医生擅长气管插管血压生命体征监护管理,内科医生擅长综合病情判断...只要齐心,就一定能高效合作。
一支临时组建的护理队伍
由1区、2区、8区、15区、16区、18区、20区、24区、29区、30区、31区、手术室、供应室、门诊、回访办等多科护士组成,护士们阳了一-批又来一批,先后共有一百多名护士前来来支援急诊抢救室和输液室。在抢救室配合分诊接诊,抢救救治,观察转运,在输液室登记加药,输液穿刺,巡视换水等工作,最多一天接诊急诊病人850多,完成输液量805人次。
他们,都被感染过,但简单休息两天便又回到了战场,因为人员紧缺,不忍心让战友们这么辛苦。
他们,看着战友减少,都带着不适坚持值完班才回去休息,尽自己的力量减少科室排班的变动。
他们,面对蜂拥而来的患者,顾不得吃饭,用不停咳嗽,沙哑的声音在沟通讲话。
他们,走路的步伐或许会变得缓慢,因为稍加速便会变得喘和累。
他们,家中也会有需要照顾的亲人,但穿上工作服便放下了心中的挂念,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这三年,他们倾尽所能履行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使命,在口罩,防护面屏下未能认出每一个他们到底是谁,
但我们明明看见一个个年轻的身影下,急促的步伐,疲倦而又坚定的眼神,
不论是在岗位上倒下,又在岗位上站起来的他,
还是为了医院的工作需要暂别原来科室,加入临时战队的他,又或者是时刻待命,随时出发的他,
都是每一位一院人尽心尽责,全力配合的影子,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仁爱敬业务实进取”的院训。
他们不累吗?他们比任何时候都累,但是在苦战、硬仗面前,别无选择,必须面对!因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相信,路再远,总有到得了的远方,天再黑,总有日出东方的那一刻,我们的春天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