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曾在《寻觅中华》中谈道:“愿以存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岁月缱绻,中华民族掠过千秋岁月,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时节如流,中国青年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希望之光。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我们回首这十年:源源不断,是为奋斗;生生不息,是为中国。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中国这十年,科学技术无止境。面对他国对我国的科技封锁,中国的科技人披荆斩棘,开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强国道路:“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万米,创造了载人深潜的新纪录,体现了中国在海洋高科技领域的综合实力;中国航天克服重重困难,打破了欧美大国长期对太空领域的技术封锁,自主研发建造了天宫号空间站;中国首架国产商用客机C919已完成取证试飞,从此中国商飞成为继美国波音与欧洲空客之后,第三个掌握完整制造大型客机的公司……
而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一群怀揣梦想,勇于创新的年轻人: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三江17所总师助理、高级工程师的陈际玮,参加国家多项重点项目研制,荣获“国家五四勋章”;被称为航天“花木兰”的鲍硕,兢兢业业,这位还不到三十岁的女孩,却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40年来第一位女性总调度……
中国年轻一代的科技工作者牢记并践行着“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用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奋斗着、奉献着,不断向着目标迈进,向世界打造出一张张“中国名片”。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中国这十年,文化发展不忘本。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熔铸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华丽的瑰宝。
近年来,众多文化行业工作者以古为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不断融入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给国人源源不断的文化获得感,也将中国文化带向世界:前有众多广告融入国潮元素,将传统文化的宣传融入到广告的推广中,将“中华之美”极致展现;后有《上新了·故宫》、《洛神水赋》等综艺和舞蹈节目以传统文化奠基,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掀起一股“国潮热”。
新华网曾报道过一位25岁的博主,用了15天打造出了一张栩栩如生的复刻版三星堆黄金面具,“中国新一代年轻人,有着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虽然方式五花八门,但是大家所表达的,都是对生活的喜爱和对未来的向往。”他如是说,“我希望通过个人擅长形式分享对文化的理解,通过一个点引起大家共同思考与讨论。”因为他的视频,有了更多人去关注三星堆,去关注那段神秘的历史,去走进博物馆,感受最传统的中华文化。
中国年轻一代的文化工作者,踏着前辈的足迹,扎根于肥沃的中华文化泥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使传统文化在这个思想碰撞、充满个性的崭新时代,依然能够生根发言,长成参天大树。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中国这十年,经济进步迈大步。自从疫情暴发以来,百年变局与疫情相互交织,世界经济一度陷入困局,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而中国这艘巨轮,乘风破浪,一往无前,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特别是2020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中国的年轻一代发挥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2018年3月,25岁的陈浩南向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申请到脱贫攻坚一线,决心以青春芳华助力乡村振兴。在扶贫工作中,他通过走访调查,聚焦村民们最关心的问题,在教育、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帮助,带领辽宁特色产品走出去,开展“助农经济”;同样是这一年,29岁的北师大硕士黄文秀回到家乡广西百色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工作中,她一心为民,倾力扶贫,言传身教,发挥党员的领导作用;在生活中,她关心百姓,舍小家为大家,全身心为村民服务,让全村大部分贫困户顺利脱贫。而她自己,却在一场洪水中,永远定格了她靓丽的青春。
中国年轻一代的扶贫工作者,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扶贫战场上,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奋斗和家国情怀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担当,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有关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
如果要写中国青年的爱国,就不能只写爱国。要写他们突破科技难关,带领中国科技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要写他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用自己的方式让优秀文化在这个时代焕发生机,要写他们扛起责任与担当,助力党的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要写因为他们,中国的未来熠熠生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如今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无数的中国青年,正沿着前辈的足迹,朝着光明的未来迸发,未来的中国在这代中国青年的努力下,必将像那“其叶蓁蓁”的桃花般“灼灼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