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大学 - 《南京大学报》

走进历史现场

——沉浸式教学法值得推广

作者:李  玉    
2023-04-10     浏览(112)     (0)

沉浸式教学法是目前一种新的宣传与教学方式。是依托于新的展陈条件和旅游方式,将传统的文本教育方式进行改革,以便增加教学的现场感和动态性。所谓沉浸,就是进入特定的场域,形成特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使其感官体验与书本知识相结合,从而增加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为什么需要进行沉浸式教学?从认知学角度看,多重体验可以增加学生的认知效果。进入某一空间,置身其中,甚至参与其活动,可以调动一个人的多器官感知,从而增加其对于知识的理解。

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客观对象与历史过程如果光靠文本进行描述,需要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建构。由于文字描述的片段性以及每个人想象能力不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学生对于历史课题的认知差异。同时,囿于文字描述的局限,也会使历史课题真实状况的认知程度或多或少被打折扣。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想象为虚,体验为实”。这就需要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田野,走向历史现场。在这样的情况下,沉浸式教学就成为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沉浸式教学就是以实物、实景、实演的方式将一些历史知识和历史过程进行实体性、动态化的展示。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之内增加对于历史客体、历史过程的某种认知。而这种认知效果可能是文本阅读、课堂讲授所难以达到的。

这种有点身临其境的学习,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其有进入历史现场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也是光看文字所难以达到的。

沉浸式教学的优点,首先在于将以往的静态式学习改为相对带有动态性的学习,不管是参观还是参与,沉浸式教学都需要大家“动”起来。其次在于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环境。这种借助实物、实景、实演营造的教学氛围,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所难以达到的。第三,有利于突出重点,讲出新意。因为无论是讲解员还是授课教师,都需要针对现场进行讲解,自然容易讲得生动,讲得形象。

沉浸式教学的地点一般是文博场所,例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历史遗址等。因为每个场馆都有特定的展陈内容和展览主题,所以用于沉浸教学的主题会有比较大的不同。比如到南京静海寺,感受到的主要是关于《南京条约》的签定背景以及以《南京条约》为开端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到中国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学到的主要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到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就会增加对于国民政府及民国政治文化的认识深度;到南京博物院,不仅可领略深厚的江南古代历史文化,而且可以重温近代江南的峥嵘岁月,那里的民国街是进行专题沉浸式教育的良好选点;到雨花台、梅园新村等革命历史纪念场馆,都会受到红色历史与革命精神的熏陶。

除了文博场馆,一些文化机构也可以服务于沉浸式教学。例如新近重新开馆的江苏省方志馆,就是一个进行中国方志文化教学的优良场所。此外,一些档案馆也可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在南京,例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都适合对学生进行历史文献和相关历史专题的现场教育。

沉浸式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参观、游览与考察。它是一项实践教学活动,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需要进行专门的设计。换句话说,它是学校课堂的延伸和扩展,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场馆与遗址管理部门,都需要进行事先的设计与规划,包括场景设置、器物准备、进行流程,以及教案文本、讲解方式、问答讨论等。

参观与参与是沉浸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此期间,有关的讲解词不能泛泛而谈,像面对普通游客那样,而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进行专门的准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中小学生,要以知识传授为主;大学生及研究生要有相当程度的专题研究性。红色场馆及遗址要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专题性的场馆与遗址要以增加专业知识为主。但不管哪一类,首先要体现教学特点,满足教学要求。其次要体现课程与思政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与专业素养。

要想提高沉浸式教学的效果,必须借助科技手段,利用VR、AR等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手段,结合“元宇宙”的观念与元素,使得课堂环境不仅实现立体化、动态化、仿真化,而且尽量做到“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营造教学环境“酷”的印象、“真”的场景与“奇”效果,以增强学生的在场感与体验度,调动其参与积极性。

南京的一些文博场所在开展沉浸式教学方面已有一定的探索,例如太平天国博物馆与二十九中合作开展的园林文化实践课,江苏省方志馆开展的风筝等非物质文化观摩与体验课,六朝博物馆开展的“探秘六朝—我为古人画霓裳”活动等。但若从沉浸式教学的要求来看,目前的相关课程主要是面向儿童的社会服务与公益教育活动,以培养其兴趣、提高动手能力为主,尚未能与学校课程教育进行紧密结合,因而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一些大学本科与研究生课程而言,沉浸式教学也是一种可以探索的方式。但具体做法不同于现已有所推行的面向普通民众,尤其是儿童的科普活动与趣味教学,而是在“参观”与“参与”的基础之上,融入一定程度的“研讨”活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生课程《晚清史料史论与方法》前已分别前往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江苏省方志馆、江苏省档案馆进行了沉浸式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续还将同有关方面不断合作,继续探讨可资推广的办法。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