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明外史》读后感
——通过开篇简析《春明外史》的现代化结构
21汉语言1班 孟妍茜
《春明外史》是近代作家张恨水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对北平旧事的画卷式描述涉及政治、经济、民俗等多个方面,而且写得非常细致,既像记录文学,又被一些学者称之为“版外新闻”。而它取得成功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创新性的现代化结构。
民国初期,很多“外史”一类的小说采用“短篇连缀”的结构模式,而这种线性叙事最大的问题就是结构过于松散,叙事的连贯性不强,缺乏骨干组织。为了避免这种缺陷,张恨水等人创造了一种“线型情节”的结构类型,即有意在小说中“安排下一个主角,并安排下几个陪客。这样,说些社会现象,又归到主角的故事;同时,也把主角的故事,发展到社会的现象上去”。
以《春明外史》第一回为例,仅仅在第一回就出现了十五个角色、九个地点,几乎每行进一页都会出现新的人物或场景,我们在阅读时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它的节奏是快而紧凑的,但并不像流水账,人物也不是为了出现而出现,而是通过主角杨杏园的视角流畅地展开,同时伴随着人物场的流变。比如在九华楼吃扬州菜时,主角杨杏园被何剑尘、凌松庐、江大化三名“陪客”主动簇拥,可以说是有点被动地进入了松竹班,结识了重要的女性主角梨云,让空间场一下子聚集在松竹班的厢房里。之后杨杏园借故离开回到皖中公馆的小院,实际上是将先前人物暂时拨开,中途作者通过让杨杏园梦见梨云的方法,使这个重要的女性角色再次在众人面前游荡了一回,加深印象,而后又引入同乡黄别山乃至吴碧波,在扫墓之地再次形成一个新的空间,而杨杏园此时已经由被动变为主动,有意地引入新角色以开启新的故事分支。不同的角色有的主动包围又被拨开,有的若隐若现不断游移,有的突然出现又被带进了新情节的引力场,所谓的“陪客”们不断聚拢又荡开,在这种拉锯之间创造了一个看似只有一个主心骨但实际并不松散的张力结构。
这种结构以主人公故事作为统辖整个情节、连接所有其他叙事因素的主线,围绕在主线周围的其他人物的轶事形成其中的链条。虽然小说中穿插许多与主要人物关系不紧密的情节,比如和凌松庐、江大化在饭店的初识,徐二先生爱凑热闹的人物设定,以及相关人物出现一次后,后文不再提及等,有些人将这些视为小说结构不成熟的表现,但这正是《春明外史》的现代性。《春明外史》中虽然很多次要人物上场之后,下文不再出现,但在情节叙述上,并不是线索繁多,都无了结。而是所有情节由主角发展出去,最后再回到主角那里,继续进行小说的情节主线。这也合乎主人公杨杏园在第一回开篇就交代出的身份,因为新闻记者容易接触到社会各阶层,也容易探得社会各方面的故事,这不仅增加了情节的合理性,避免了旧式小说为了情节推进而故意制造偶然的生硬感,也便于引出当时政治上、社会上种种千奇百怪的内幕新闻。这种串珠式,或者说是接力棒式的结构,使得情节看似繁杂分散,却由或隐或显的叙事纽带有秩序的串联在一起,体现出一种线性时间意识和进步历史意识,这也是现代性的基本特点,由第一回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