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诗歌中多有“树”“叶”“花”“草”一类的字眼,诸如“芳林”“剪柳”“芳荃”“蒿莱”“菰蒲”“春兰秋菊”“荇水荷风”等等。这些字眼大致呈六个层面的比喻意义。一曰离愁别绪,二曰人事浮沉,三曰美好景色,四曰黑暗势力,五曰革命力量,六曰高尚品格。毋庸置疑,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构成了反映历史时空的种种“绿色生态”,能发人以深思,予人以启迪。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19岁的鲁迅在南京矿物铁路学堂就读,回到绍兴度过短暂的寒假之后,又要与家人匆匆告别,赶去学校。诗中的“杨柳”,意味着“折柳送别”的流连;“断肠花”即“秋海棠”,包含着“相思”“苦恋”的情怀。“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嫰寒。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诗中的“归客”系鲁迅的学生增田涉。他于1931年来到上海,向鲁迅请教。鲁迅每天向他讲授三个小时的《中国小说史略》。三个多月的师生互动,让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初秋时节,增田涉启程回国,鲁迅写诗送别。“折垂杨”是先生对学生的依依不舍,“枫叶如丹”又何尝不是表示师生友谊的永恒。学生果然没有辜负老师的一掬掬拳拳之心,增田涉回国后,夙夜不懈,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译为日语。由于翻译精确,此书成为日本高等院校的文科教材。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1933年6月,进步人士杨杏佛惨遭反动派暗杀。鲁迅知道后,挥毫写出了这二十八个字。诗里面的“花开花落”暗示的是人生的枯荣、世事的兴废。初诵前两句,满以为鲁迅没有了年轻时的豪情,且对现实一片漠然;孰料,先生笔锋一转,竟然出现了泪水如雨,倾注江南,哭声震天,怒满环宇的惊人气场。“花开花落”的萧索生态,顷刻间化作了芬芳苏醒、众木峥嵘的生机勃勃。难怪鲁迅的好友许寿裳评此诗为“才气纵横,富于新意,无异于龚自珍。”
“日暮舟停老圃家,棘篱绕屋树交加。怅然回忆家乡乐,抱瓮何时共养花。”舟行一整日,暮驻菜农家,荆棘编织的篱笆将农舍团团围住,一层层的青枝绿叶在晚风中响声沙沙,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黄昏时刻的美丽图画。诗人由此及彼,又回忆起了与众兄弟在家乡的花园里争相浇灌万紫千红的动人场面与姸雅景色。
“大野多钩棘,长天列战云。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诗中的“钩棘”是一种带刺的棘树,指代一股股黑暗、反动的邪恶势力。它们猖狂一时,不惜发动战争,妄图将代表正义的人们斩尽杀绝,让充满生机的红花绿树化作一片萧条,毁于一旦。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花。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诗中的“劲草”指的是革命的力量,“春花”则代表着进步的文化。它们冲破牢笼,闯出樊篱,在中华大地上顽强拼搏,誓死奋斗,而那些所谓“英雄”,所谓“谋夫”,终究只能落得个向隅而泣、土崩瓦解的下场。“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其中的“清采”,指清香扑鼻的兰花,它散发出来的幽香,不仅能够使湘水之灵得到安宁,而且可以慰藉屈原这样的诗人。然而臭气熏天的恶草“萧艾”却四处丛生,迫使兰花“清采”不得不流离远地散发“芳馨”。显而易见,这些诗句意味着革命的文学艺术正在遭受反动派的凶狠扼杀。但尽管如此,充满强大生命力的革命文艺仍然具有灿烂辉煌的光明前途。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丁犹闻碧玉香。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这首七律的诗题为《莲蓬人》,创作于1900年。诗中的绿色植物有“芰”,有“荇”,有“花”,有“叶”。芰,菱之别称也;荇,根生水底、叶浮水面之草也;苇花,芦苇之花也;残叶,莲荷之叶也。“莲蓬人”,以芰为裳,以荇为冠,生长在风景秀丽的水乡,碧绿似美玉,芳香随风扬;它去除细腻的花粉,摆脱浓艳的红装,正气凛然,朴实素雅;它要向《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即濂溪先生表白:“莲蓬人”正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丝毫不会跟随枯萎的荷叶败落于冰寒的塘水之中。不难看出,诗的主人自比莲蓬,决心在腐朽黑暗的浊流中追求洁净的人生,具备高尚的理想。纵观鲁迅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够一直挺立于反封建、反复古的最前沿,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上的一位标杆人物,可以说正是滥觞于斯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