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开展有组织科研 激发创新活力 全力推进学校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3-04-01     浏览(1070)     (0)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了专章部署,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在继续充分发挥好自由探索基础研究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持续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变革高校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强化有组织科研,更好服务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紧迫需求,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我校应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紧围绕湖南省“三高四新”蓝图,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特色、重点跨越”的指导思想,按照“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布局大项目、谋划大成果、作成大贡献”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有组织加强平台建设  提升学科交叉能力

  围绕“大平台”建设,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目前,学校作为并列依托单位已获批交通、电力领域的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面向“新基建”“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巩固增强交通、电力、土木、水利等学科的优势,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前瞻布局,打造以优势学科为主体、其他学科为支撑的交叉团队,聚焦“卡脖子”难题,服务国家和湖南发展。
 围绕“省级平台”建设,培育学校科技新增长点。面向“三高四新”蓝图,以数字信息技术、智能机械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为契机,积极组织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凝炼研究方向,挖掘创新潜力,产出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将现有省级平台打造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预备队。

  围绕“交叉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聚焦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制造、数字化基础设施等核心领域,以现有平台为基础,形成交叉创新平台。引导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整合优势特色学科力量,根据学校战略发展需求,新建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研究所(产业研究院),逐步将其建设成为承担重大课题、重要领域的载体。

  有组织开展科技队伍建设  加快形成高端人才集聚效应

  发挥高水平人才团队引领作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国家级人才的引领作用;打造以“湖湘学者”为代表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建立高端人才“蓄水池”,构建系统的科技“人才库”,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匹配推荐科技人才承担重大科研任务攻关和平台建设;建立团队支持服务体系和科学管理制度,遴选有实力、有特色的科研团队予以重点支持。

  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建好科技梯队。通过外引内培等多种方式,培养打造一批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梯队,努力培养成为国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进一步做好科研后备力量的培育工作,重点培养青年博士教师,通过设立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青年博士助推基金等形式,为有科研潜力的青年教师提供科研前期资助,主动为青年科技人才减轻负担,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有组织开展重大项目攻关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聚焦关键核心领域重大科学问题。依托学科优势,聚焦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建造与防灾、新型电网故障安全监控与灾害防治、洞庭湖治理与开发等方向,凝炼重大选题,开展重点科研攻关。
  谋划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项目布局。加强对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科研助推工作,提升学校探索前沿问题和原创性研究的能力;推进生物医药、清洁能源、资源环境、先进材料等学科领域与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大力开展交叉性课题研究。
  拓宽各级纵向课题申报渠道。瞄准湖南省系统布局的十大科技攻关任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和相关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通过各级合作进一步参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间的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积极拓展区域联合基金、湖南省重大(重点)项目的申报。

  承担重大横向课题和国防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切实结合行业企业产品和技术研发过程中存在的瓶颈,以横向课题形式罗列“问题清单”;以物电、材料、机械等具有前期研究基础的学科为依托主动对接国防项目管理部门,积极提升服务国防建设的能力。

  有组织培育标志性成果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注重重大科技成果的顶层设计前瞻布局。加强统筹布局,推动以应用实效为导向的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将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工作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深入开展科技成果管理调研,制定科技奖励申报整体规划。重视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挖掘和培育,激励产生高水平学术性成果和重大实用性成果;加强对具有冲击国家级奖项的潜在重大成果的支持和服务。
  夯实“优势-新兴”交叉成果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以重大行业需求为导向,符合湖南省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大力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对长理特色优势学科成果的科技服务,引导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理工科和文科之间的合作共赢、资源共享,引导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互促共进、协同发展;加强新兴产业有关学科和基础学科的科研工作,突破“卡脖子”技术,攻克面向区域和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

  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精准深度对接相关行业头部企业、科研院所、产业开发区、金融投资机构等主体,开展战略合作。构建校地、校企战略联盟,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提高转化实效。建设“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鼓励符合条件的在职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逐步形成学校深度参与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

  有组织深化科研制度体系改革  激发教师科研创新热情

  构建全校科技创新“一盘棋”的大格局。在人才引培、资金管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科研管理信息化、项目执行管理、科研机构和团队建设等方面,与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完善各项配套制度体系。
  健全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完善专任教师岗位基本科研考核约束机制、科研分类评价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和科研成果转化制度、学术不端行为惩戒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扎实研究、潜心问道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科研诚信和成果评价。让科研人员知戒惧、守底线,推动科研诚信建设与科研项目管理深度融合,建立覆盖科研项目申报和验收等全过程的科研诚信承诺制;通过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不断改善学校科研评价体系,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投身科学研究;将标志性项目申报和立项作为学校“湖湘学者”岗位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大对专任教师国家级项目管理考核力度。(科研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