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理响志愿服务队是由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组成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 自 2018 年 9 月成立以来,服务队秉承“坚定理想信念,信念不同凡响”的服务理念,深耕红色志愿服务。2019 年 9 月起,服务队致力于提供大学生思政实践定制服务———行走的思政课。 目前,项目链接了一系列社会各界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培育了一批优秀志愿者,实现头雁领航;凝结了一批项目成果,实现实践育人,相关活动多次获湖北日报、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等公开报道,并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让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原来思政课还能这样开展,也能如此有新意。”2022 年 11月 13 日,理响志愿服务队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 2001 团支部开展“红色剧游”大学生思政实践活动。 活动中,主持人引导成员们阅读剧本、发言讨论,成员们逐渐代入角色,沉浸在红色故事中,动情地讲述朔县人民英勇抗战的故事,活动让大家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学习历史,感悟红色精神。
谈起活动初衷, 理响志愿服务队的负责人周怡婷说:“我们观察到高校思政课堂上存在着到课率、抬头率不高的问题;课堂之外的思政活动较为传统,缺乏新意。 ”基于此,服务队对大学生展开常态化调研。 在对大学生思想动态进行追踪的过程中, 他们发现大学生并非排斥思政课, 而是期待更有吸引力、实践性、获得感的思政课。 于是,他们决定打造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们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我们希望能消除大家对思政课的距离感,但是我们会在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坚持理论层面的东西,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上的提升, 达到趣味性和教育性的统一。 ”
随后,服务队带着初步成形的“行走的思政课———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项目参加学校第八届“奉献杯”志愿服务项目大赛。 “这次比赛虽然只获得了二等奖,但是评委老师给予许多建设性建议;学校和学院也给予很多支持和帮助,让我们有机会不断反思,改进、优化项目。 ”周怡婷告诉记者,“正是这些帮助,让我们的‘行走’之旅更加坚定。 ”
“让思政课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为了让思政课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理响志愿服务队建立了“三走三学”项目体系:走出课堂,演学“红色剧游”;走向社会,践学“红色地图”;走进自己,讲学“红色故事”。
2021 年 3 月份,服务队为政治 1901 团支部制定了相应的“三走三学”活动,让支部成员共同参与到《觉醒》红色剧游;利用暑假带领他们前往武汉红巷进行讲解服务, 在互动中增强支部成员红色文化的理解;举办优秀学子分享会,让支部成员从榜样中汲取力量。 “活动结束后团支书向我们反映支部的团学氛围很浓,成员们为这样的学习方式点赞。 ”服务队负责人周怡婷向记者欣喜地分享道。
目前, 团队累计创作 2 套经典事件红色剧游,5 个情景剧剧本,提供武汉市 12 个场馆红色地图志愿讲解,开发 5 条红色实践研学路线,打造思政宣讲课件 85 套,开展 120 场优秀学子和优秀项目故事分享会, 累计开展理论宣讲 320 场……而在如此凝聚创新性和教育性项目体系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头脑风暴和反复打磨。 “剧本创作需要专业功底和素养,那我们就会去选择借鉴电影或电视剧的剧本,去学习写作方式。 写好初稿后,团队成员再进行反复的打磨和排练,在一遍遍的排练中逐步完善。 ”服务队负责人周怡婷向记者讲述了剧本创作的艰辛。 在整个剧游的呈现过程中,服务队运用了各种道具,打造沉浸式的场景, 也会通过趣味的小游戏让同学们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红色文化, 同学们不仅学习到了思政理论知识,还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
在“红色地图”这一环节中,志愿者会在讲解过程中穿插历史情境等互动环节,让讲解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 这是服务队在前期进行充分调研及后期培训的成果。 服务队通过调研了解了高校团支部的需求,同时在后期招募志愿者,利用假期开展实践研学,并邀请专家对团队进行集中的培训指导。
服务队的“三走三学”项目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的模式、载体相结合,使其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丰富和延伸,让思政学习不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辅导员焦镜老师评价道:“我们的学生项目团队发挥自己的专业学科优势,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打磨项目,把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寓教于乐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滴灌。 ”
“给更多人带去向上向善的青春力量”
“去年 2 月份,我遭遇意外腰椎骨折住院,每当我疼痛难忍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黄莺学姐。 黄莺学姐曾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她是全国首位参加普通高考进入重点大学的盲人学生,她那句‘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给予了我强大的精神力量。 学姐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使我在住院期间积极地对待每一天, 勇敢地面对生命中未知的挑战。 ”理响志愿服务队周怡婷在谈到项目对自己的影响时说到。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马克思主义学院 19 级的彭晓威同学原来是学院的一位志愿者,在“行走的思政课”的影响和感召下,毅然决然地报名了研究生支教团计划,前往祖国的西部地区。 “我曾在‘行走的思政课’活动中有幸扮演了党的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同志, 和队友们一起给大家呈现中共中央在武汉的革命斗争场景。 我从这位中共革命先驱的身上深刻感受到一位共产党人的拳拳赤子之心, 他对理论的求索和对信仰的追求使我受到感召,我有幸替这些革命先驱看到今日之中国,也希望能用自己的青春为更多人的幸福贡献一份力量。 因此,我参与了支教活动,在基层地区发挥青春力量。 ”彭晓威动情地讲述了自己参与志愿活动的初心。 队中还有近百名像彭晓威这样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思政育人的方针,将从思政课中获得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回报社会的行动,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传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服务队从最一开始的八个人发展到现在的 48 个人,提供 400 多次定制服务,惠及 8000 余人,与多家校外企业签署协议,和光谷党建中心达成长期合作。 行走的思政课项目以我校为中心辐射了武汉多所院校, 作为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力量发挥作用, 让无数大学生在思政课的影响下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自己的人生规划。
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周怡婷分享道:“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培训系统、模块化的项目管理、健全的激励保障机制、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以及坚定的志愿初心是我们获胜的法宝,在未来,我们将继续‘行走’。 我们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加入到我们的行列, 给更多人带去向上向善的青春力量! ”
(学生记者:周静静 楼珍璐 陈育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