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张锐 林晓清 李良栋) 新学期开启,我校襄阳示范区陆续迎来 1300 余名第二批入驻师生。 师生的再次入驻,给襄阳示范区校区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学校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为突破点,聚焦“智造”襄阳地方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需求,充分汇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集群等多方优势,探索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生态。
协同育人———车间上“开学第一课”
3 月初,学校襄阳示范区,把“开学第一课”移到车间、搬进企业。 理工学子们分赴东风汽车公司、新华光等襄阳知名企业,深入一线生产车间,和建筑工地与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交流互动,近距离体验汽车测试、装备制造等。上课地点设在企业车间, 同学们将课堂所学运用到企业所需,亲手实操工程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寻找论文“载体”,提前为襄阳地方企业精准投递人才。
此次“开学第一课”是学校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切实推进新时代校地合作,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和区域企业人才供需对接的又一实践。
“来襄阳示范区实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看到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楼、智慧化的设施和人性化的服务,学校不仅为我们安排了与专业相匹配的企业开展实习实践,还选配了工程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学院老师给我们全程指导。 ”入驻襄阳示范区车辆工程专业的钟钊同学说, 实习实践很有意义,让他们对今后走向企业、走向社会有更深切、更具体的了解,获益良多。
在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暨国家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车间,企业整车及系统部整车安全室主任工程师李强红及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企业导师与同学们亲切交流,悉心指导,让他们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实践中锤炼真本领,把科技论文写在产业车间,将科研成果运用到企业发展转型之中。
校地共生———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学校襄阳示范区位于襄阳市东津新区, 规划面积 600亩,建筑面积 30 万平方米。 示范区充分融合了武汉理工、襄阳市政府、地方科创企业三方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强大优势,精准聚焦襄阳市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和汽车、化工等支柱产业需求,联合探索打造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产教融合、资源配置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共建共享共赢的创新生态园区。
为切实推进新材料及交通运载装备等领域的联合攻关,襄阳市联合我校等 10 余家共建单位, 在示范区内挂牌成立了湖北隆中实验室,组建了由院士等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多学科融合、年轻化、国际化的科研创新团队。 截至目前,湖北隆中实验室已收集襄阳企业技术需求 600 余项,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 100 余场,发布科技成果 500 余项,达成科技合作意向110 余项,逐步构建了“企业出题、实验室答题、政府协助解题”的新型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攻关模式。
襄阳示范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福祥说,“我们形成了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良性循环体系,在襄阳市的大力支持下, 示范区发挥学校科研与人才优势,企业提供实践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 1+1+1>3 的效果。 ”
五育并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我校襄阳示范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整合各校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构建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双空间”育人新格局。 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开展自主学习研究,确保实习实践期间“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3 月 8 日上午, 湖北省副省长邵新宇深入我校襄阳示范区的思政课堂,与正在上课的青年学生亲切交流。 他强调,青年学生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作敢为又善作善成,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他呼吁青年学生要拓展思路,把专业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知识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祖国发展结合起来,努力让青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绽放绚丽之花。
据悉,学校将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科研攻关,积极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襄阳及湖北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和创新优势,汇聚合力共同打造新时代校地合作新标杆,共同服务襄阳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助力湖北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更多的理工力量。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202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