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唤醒运河文化记忆?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日前,我校建筑学院师生在第九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中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重塑生态空间,传承运河历史文化记忆
“这次大赛的主题是 ‘千年运河 活力家园’,所以我们的设计也是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这条主线。 ”针对这个主题,张冠亭老师和合作者对胥江小岛的空间进行了改造升级。 苏州胥江小岛位于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和胥江交叉口处,岛上的“横塘驿站”是江南运河沿线仅存的两座古邮驿遗址之一, 是大运河苏州段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团队通过实地勘探走访、收集新闻资料等方式,对胥江小岛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她们发现,胥江小岛经历了水驿、农田、厂房等几个阶段,现在小岛原有建筑均被拆除,原有肌理被严重破坏,土壤质量有待提升,与此同时,小岛周边的社区居民存在缺少可供活动的公共绿地。
如何恢复生态? 如何满足周边居民的各种需求?设计团队将运河历史文化、生态循环发展理念融入设计,旨在“以自然的方式回应场地”,生态地处理人与自然、城市、历史之间的关系。团队以 《驿动方舟——基于生态修复与时空共享的运河社区绿地营造》为题设计了方案。
通过种植湿地植物、修复性经济作物、修复性花卉,设计团队在营造湿地景观、稻田景观的同时对原有土壤进行改良。 区别于以往的硬质驳岸,设计中利用洪水提升内外生态稳定性,在岸边柔软的坡道上种植湿地松、水杉、池杉等乔木,拦截地表径流携带的污染物。 “我们针对枯水位、 常水位、 丰水位打造了差异性的滨水景观,在水位升高时,通过水渠引水入园,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景观体验。 ”
设计以胥江小岛原有肌理为基底打造共享家园,利用空间叙事手法唤起场所的空间记忆。“在我们的粮仓共享家园中, 不仅有向日葵、稻谷等种植区,还设置了多功能活动中心、观鸟台等,可以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阅读、观展、节日集会等需求。 ”张冠亭老师说。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胥江小岛的历史,在建筑设计上, 设计团队利用景观组织空间序列,串联粮仓展馆、河景走廊等公共建筑空间,再现了大运河文化带横塘驿站 “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 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 的历史场景, 并感受胥江小岛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繁盛景象。
模块化提升城市荒野度, 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城市再野化”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生态保护修复新方法,旨在减少人类干扰,恢复特定区域中的荒野程度, 以提升生态系统韧性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使生态系统能够达到自我调节和维持的状态。
建筑学院学生以《荒野存储库——分层化构建特色荒野化模块》为题设计了泰州市长岛与枫叶岛。这两座小岛与泰州市凤城河景区仅一河之隔,通过景观规划及种植设计,这两座小岛中的植被群落将不断丰富,成为凤城河景区中又一独具自然特色的城市公园。城市荒野保护与再野化是弥补城市中生物栖息地减少的重要方式,但目前长岛与枫叶岛的现状还达不到城市荒野的基本要求。 “我们的设计方案就是要让长岛与枫叶岛变成城市、 人类和生物和谐共存的荒野空间。 ”谈及设计初衷,朱明可表示。
在设计策略上,团队设计了文化存储库、生态系统存储库、生物存储库、用地功能存储库四个不同的“存储库”,以此来丰富长岛与枫叶岛的生物多样性, 提升岛内的生态涵养功能。 “我们计划把运河水引入湿地,打造草地生态模块、水杉林生态模块、森林保育区模块、湿地生态模块等不同的生态模块,形成多样的生物栖息地, 让这里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自主。 ”朱明可介绍道,他们按类别、功能在两座小岛不同的区域设置了模块, 以此提升小岛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比如在物种保育模块, 他们在草本层设置了假山,在灌木层设置了蝴蝶屋,在次冠层设置了昆虫旅社,在树冠层设置了鸟类喂食器。 “每一个荒野景观模块就是一个小的点。 ”
此外, 设计团队还在两座小岛的设计方案上引入城市景观荒野文化、 凤城河景区戏曲文化、泰州特色盐运文化等文化模块,增加市民游客的参与性。 “在用地功能上,我们还打造了湿地观鸟塔生态模块、湿地凉亭休闲模块等,让大家更好地感受荒野景观的魅力。 ”施琬琪说。
本届大赛分学生组和职业组两个赛道,共征集到有效作品 1451 项,最终分别产生一等奖10 个以及二、三等奖及入围奖数个。 最终,我校建筑学院张冠亭老师与苏州大学联合完成的设计作品 《驿动方舟——基于生态修复与时空共享的运河社区绿地营造》 获职业组 “优秀作品奖”一等奖、“紫金奖”铜奖;建筑学院景观环境系施琬琪同学、朱明可同学在钱静、吴榛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设计作品 《荒野存储库———分层化构建特色荒野化模块》获学生组“优秀作品奖”三等奖;另有两组学生作品获学生组“优秀作品奖”入围奖。
谯安冉 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