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八人,早八魂;金工人,工匠魂。 穿上迷彩服,戴上迷彩帽,扎起长发,匆匆吃完早饭,沐浴着清晨温和的阳光,迈向浦口校区西南角的一排排瓦房,金工人的一天实习生活就此开始……
工科人的标配
金工实习,又称金属加工工艺实习,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必不可少的实践课,《尚书·大禹谟》中曾经这样描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讲的就是做工匠一定要谨慎细心,执着坚定,步步前行。 经过金工实习锻炼的工科人对此更能感同身受:如果急功近利,坐不下来,那手上的器件是完成不了的。 金工实习对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国家储备高级的技术型人才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有着六十余载工程学科办学历史的南农来说,金工实习课已经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
有人说:“金工实习就是人类的工业简史。 ”在实践过程中,这一点也得到了证明。 实习的第一天,同学们在奋力磨锤子,使用的还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工具。 第二天就用上了机械工具, 能够以近乎十倍的速度将第一天的任务顺利完成。 第三天数控铣实践课上,我们就看到同学们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操作, 生产效率又是一次质的飞跃。 第四天的体验则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一台 3D 打印机器,通过“建模——导出——切片——打印机操作”就能得到一个立体美观的模型。
可以看到,我校金工实习的课程既有传统的电工、钳工、锻工操作,又有数控、3D 打印等由现代科技支撑的技术。 在这里,天马行空的创意与熟能生巧的能力结合,理论与现实巧妙接轨,“传统工匠”与“现代科技”融合碰撞,新的火花与旧的火花竞相绽放,最终汇成明亮的灯塔,指向未来。 时代在变化,工业技术也在不断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变化的快乐,是同学们金工实习课的快乐源泉之一。
磨锤子中的匠心传承
王春喜老师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前期的金工实习课无法开展线下教学。 老师们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保证一定的实践操作强度。
当记者跟随王老师参观金工实习中心时, 王老师对记者说了几句发人深省的话:“即便理论知识再强, 缺少实践也是万万不行的。 ”“技术上的东西,是要靠练习的。熟能生巧是一种能力。 如果你重复的磨一个器件,久而久之,手上会磨出尺度来的。 ”
当记者问到如何在金工实习课上取得优异的表现时,王老师表示,认真是不可或缺的,熟了才能生巧,熟是巧的基础和保证。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金工实习学生每年要磨一亿多把锤子。 ”不少同学把自己磨出来的锤子当作纪念品留给自己,或是当作礼物送给父母、朋友、恋人。 这不仅仅是一把把锤子,更是同学们心血和力气汇聚的艺术品。 当然,在机械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钳工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 对此,受访同学余应相向记者表明了他的想法。
“磨锤子确实是金工实习最累的一个任务,一把锤子基本要磨三天。 刚做的时候会觉得这是一件没有必要做的体力活,但随着进程的推进,会逐渐在这件简单的重复工作上付出更多的心血, 想着怎么把锤子做得更符合要求,更精美。 当锤子磨好,心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
毫无疑问,人工的生产效率比不上机器,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放弃实践操作。 王阳明先生有言:“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玉不琢,不成器。 我们的成长历程,又何尝不是一场恢弘的磨锤子工程呢? 磨锤子的时光里,人的心智更加成熟,内心也更加坚定而有力量。
在一件事上细细地磨,力求将其做到最好,不懈怠,不后退,可谓之工匠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设计制造水准方面,也体现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作态度上, 更体现在对于一件事情一如既往的坚持和努力上。
早在 2016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用 16 字概括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从古至今, 工匠精神都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重要精神,今天,南农学子将这种精神传承到自己手中,将其继续发扬光大。
新时代开出创新之花
提到在金工实习中将理论应用到现实, 王春喜老师分析当前工科面临的问题:理科化倾向。 许多同学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表现并不差,论文也说得头头是道,但当真正去应用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没有办法去应用。 “搞工程的人,实际上就是去解决问题的。 ”问题提出来了,方案给出来了,但是方案能不能匹配问题,能不能执行,能不能落实并投入生产? 理科给出了一个解决的思路,建立理论的基础;而工科作为执行程序把思路化为实践。 如果学生不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可能就不能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实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中国制造 2025》中指出,我国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这对工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注重实践上的功夫,更注重对“拿来主义”的批评和摒弃。同时,也对金工实习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金工实习的老师们也在探索一种更贴合现实、 服务现实的教学模式。
王春喜老师向记者具体阐述了当前我校的金工实习教学模式。 “首先要保证专业实习,打牢知识基础,让同学们了解机械加工生产过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工程素养。 为后续更细化的专业课、理论课提供经验支撑。 ”
“同时,我们也注重在课堂中强化劳动教育。 大学课程里面能体现大学生劳动的课程并不多, 金工实习实践课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体现劳动教育的课程, 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 在这里,同学们既是学者,又是劳动者。 我们也希望在劳动教育的熏陶下, 同学们更能体会到劳动的可贵和崇高, 更能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服务人民、 服务社会。 ”
“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思政教育建设。 不仅仅是了解生产作业情况,也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硬功夫和思想软能力。本课程为同学们后续的设计研发提供思想引领作用。 在不断落实‘三创’思想、重视创新思维开发的同时,老师们为学有余力、 创新思维活跃的同学提供开放的环境和有力的帮助。 ”
锤子要一点点磨,3D 打印的物体要一层层堆叠,数控材料得一层层切, 知识也是要一点点学。 从理论到实践,也要慢慢来。 急是急不得的,慢工才能出细活。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只有打好理论基础、立足当前实际、在实践中反复打磨自身,才能在现实中开出创新之花。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金工实习中心的大部分瓦房都是上世纪 50 年代留下来的,虽说多年来经过了无数的修修补补,但究其根本,还是建国初的青砖,还是那时候的精神。 小房子见证了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经济腾飞,目睹了一代代科学家和工科人才为建设国家穷尽一生。 瓦房承载的工艺和工匠精神,在轰隆隆的机器运转声中,由南农学子薪火相传……
(全媒体中心 吴溪桐 赵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