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 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 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正值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气期间时而惠风和畅,时而阴雨绵绵,人们大多结伴出游踏青,或扫墓祭祀、追思先人。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在诗中无心清明时节之春和景明,忧心清明时节之荒冢遍地。 清明节集自然灵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踏青、插柳、 放飞纸鸢等一系列民俗活动为清明增添勃勃生机,青团、馓子、枣糕等众多传统美食为清明扣系丝丝温暖。 除此之外, 清明背后祭祖悼念的习俗难免为其蒙上一层阴翳。 悲恸中挥别,记忆中的陪伴与遗憾,不会忘却,但会发芽,重新长出爱和希望。
在痛中告别,悲伤浸透言语。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湿中氤氲愁绪,回忆与悼念飘满灰蓝色的天空。 “人生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遗忘”,平日里写满思念的纸张,清明时漫天纷飞的纸钱,化作飞舞的细雨,润物无声。 缺席未来的角色,在过去的场景中依然永不褪色, 回忆的舞台永不闭幕, 留下的角色仍会为呈现精彩绝伦的剧幕不遗余力。
在爱中启程,思念拼凑光亮。 “梨花风起正清明”,明媚中闪烁忧郁,思念与希望荡漾蓝白色的天空。 战争中牺牲的生灵、事故中永逝的生命、病魔中难逃的厄运, 一座座坟墓以大地为根, 深植于此, 时光会流淌, 但存在的痕迹不可磨灭。 铭刻永垂不朽的精神与品格,定格月光如水的瞬间与片段,重新起航。
“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死生别离处”,一份相思难抚平,一树梨花好清明。
(全媒体中心 赵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