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华大学 - 《南华大学报》

以子之矛 攻彼之盾

—读茅盾 《子夜》 有感

作者:语言文学学院  刘熙    
2023-02-28     浏览(87)     (0)

当那一束暖阳从窗台外斑驳的树影倾泻在我的书架前时,整个书架宛若随着那丝光亮般,平添一抹金色的光晕。 书架前的书零零散散地陈列在我的眼前,与我一样,正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日光浴。 忽地一瞥,瞧见一本已有些破旧的书。 扉页已经发黄,每页下方似乎都有一些褶皱,似乎向我诉说着它漫长而悠久的历史余韵。

循着书架的方向走去,缓慢地将那本《子夜》从繁多的书堆里移出,轻轻地掂在手心上。 忽地一阵微风拂过,扉页的文字映入我的眼帘,寥寥几段便将茅盾的人物生平介绍及故事创作背景铺陈开来,更令人震撼的是其雄浑深厚的胸襟,就如千年前的子美那般,即使身无长物,不能征战沙场挥洒万丈豪气,也仍在字里行间抒发他“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理想与抱负。 在首页的末尾他明确地提出要“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并将以农村与都市的对比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 先生用他的狼毫刻画那个年代的诡谲风云,时至今日,仍发人深省。

书中主人公吴荪甫是民族工业资本家, 也是《子夜》中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 他机智果断,抱负远大, 在上海那个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精明强干, 为自己的梦想雄心勃勃地拼搏。 但他生不逢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让他施展自己的才略。 双桥镇的农民暴起摧毁了他在家乡经营的产业; 他苦心经营的丝厂工潮迭起; 处心积虑组建起来的益中公司又因为产品滞销而成为箍在身上的“湿布衫”;在公债市场上又饱受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打压。 但当他想放弃时,他仍对自己说:“不! 我还是要干下去的! 中国民族工业就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项了!———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的! ”这是《子夜》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尽管吴荪甫最终因为在公债市场与赵伯韬的角逐失败而破产,他的这一句话,还是给我留下了无数的感动与钦佩。

此外,令我印象颇深的是《子夜》中别致的环境描写。 例如它用“天空张着一望无际的灰色的幕,只有西边的天空像是破了一个洞, 露出小小的一块紫云。 太阳仓皇的面孔在这紫云后面向下没落。 ”看似平淡的景物描摹里, 实则蕴含着书中人物对未知命运的无可奈何,无力转圜悲剧结局的美学色彩。 茅盾先生巧妙运用自然画卷的描写来渲染气氛, 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来鲜明显示人物性格。 他绝不为写景而写景,写景即为写人。 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

夕阳西下, 待西边那最后那一丝光亮隐入地平线后,黑夜掌管了天空,我也合上了书页,仰望漫天星空,思绪飘飞,冥冥之中总有一股力量将我吸引,我最后进入了那个“魔窟”的世界,沉醉而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