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央、教育部、省委、省政府重大工作部署,坚持立德树人,以本为本,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兴滇报国一流人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需求导向,坚持扎根云岭大地办大学,致力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围绕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一流大学办学目标,紧紧把握云南“三个定位”,将民族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地处边疆并毗邻南亚东南亚的“三大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继而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按照“加强基础,提升特色,发展应用,培育新兴”的思路,优化专业布局,对接国家地缘政治与外交、区域生态安全与修复等重点领域,以及面向南亚东南亚高端信息服务、大健康、新材料等重点产业,进一步提升边疆治理、区域国别研究、生态文明等人才服务能力,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倡行“四育”引领,推动本科教育范式革命学校紧紧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重点围绕学生思维、认知和学习能力培养,提出并践行“四个育人”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时代新人。
通过学术反哺、导学自修,突出思维能力训练导向,推动科研育人;通过内外协作、致知力行,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提升导向,推动实践育人;通过资源共享、深度合作,突出校地、校企、校际共同育人导向,推动协同育人;通过教学相长、精神共涵,突出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导向,推动文化育人。新的办学理念推动了新一轮教育范式革命,与国家“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同向同行,彰显出鲜明的办学活力。实施融合教育,促进本科人才全面发展学校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五个融合”,实现从“教”到“育”的转变,打造融合教育品牌。
以导师制为抓手,学业与职业生涯有效衔接,促进教书与育人融合;以教材和课程建设为抓手,知识传授与科学前沿有效衔接,促进教学与科研融合;以教研室建设为抓手,学科与专业育人资源有效衔接,促进学科与专业融合;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抓手,教与学有效衔接,促进教师与学生融合;以“理解中国育人计划”为抓手,实现学校“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实践的有效衔接,促进学校与社会融合。打造卓越教学,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学校以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深化学分制改革,赋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学业进程自主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施“一流专业质量提升计划”,建立“师资、课程、教材、测试、就业”五维一体的专业建设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推进“课程育英工程”,着力建设5类9个系列380门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示范课程,消除“水课”,树立“金课”;推动“课堂革命”,推行“小班化、研究型、翻转式、混合式”教学模式,50人以下小班教学占比达85%。丰获育人成效,彰显一流大学建设风范入选全国“三全育人”试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 计划,入选“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国家级 47 个、省级 21个,专业覆盖达82%,为全省之首;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1 门、省级 42 门,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 门;获批“国家民族教育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编写 3 部马工程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3部、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增强。
近五年来,学生每年参与研究计划项目达1500项,大创项目立项国家级 271 项、省级 846 项;获批生物学西双版纳野外实习国家级基地,民族学、天文学、统计学等全国暑期学校已成品牌,
“云大启迪 K 栈”成为云南创业孵化典范。学生每年参加“互联网+”大赛项目近2000项,达12800余人次,获全国金奖 3 项,培养出何永群、朱邦瑞等一大批边疆双创生力军。
“理解中国”连续三次获立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近29个子项目超3000人深入云南所有州市开展社会观察和调研服务,催生成果500项,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
(本科生院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