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公布了23个生态修复及生态价值实现案例,我们计划分批调研,了解企业对生态修复投入的现状。”2月27日,中国矿业大学环测学院教授侯湖平,向记者介绍关于生态保护修复市场化研究项目的最新进展。
此前,侯湖平带领团队成员在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采集近30个不同地块不同树种下的土壤样本,一方面是研究生态修复后用作不同途径的土壤碳储量,判定生态修复效能;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探索如何提升市场对于生态修复的内驱力。
30年前,中国矿业大学师生在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开启全国土地复垦研究先河。30年后,蕴藏在潘安湖生态修复土壤中的数据,仍是探索生态修复市场化机制的研究蓝本。
去年12月初,中国矿业大学将思政课堂搬到贾汪区潘安湖畔和马庄振兴学堂。昔日采煤塌陷区变身美丽大花园,潘安湖承载着矿大师生30多年土地复垦生态重建的科研历程,生动诠释了师生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内涵追求,如今成为矿大学子思政课堂的生动案例。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潘安湖畔作出‘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论断,这句话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在逻辑内涵上有何不同?”站在潘安湖石碑下,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郑萌萌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重要论断的不同内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的提出地浙江安吉余村土地富饶、雨水丰沛,矿山关停后山上很快长出新毛竹。但潘安湖是采煤塌陷区修复后的人工湖,塌陷区修复需要大量人为干预,进行科学系统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矿区生态修复需要专业技术支撑。”中国矿业大学环测学院大三学生刘凯回答。
当85岁的张国良教授走上马庄振兴学堂讲台,在场矿大师生起立鼓掌,迎接这位我国土地复垦科研方向领头人。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2020级博士班学生张明浩迫不及待地向张国良教授请教,“为什么会在自己50岁时选择改变研究方向,从矿山测量转向土地复垦?”
“国家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张国良坚定地回答。
1987年,张国良第二次获得国外访学机会,他在波兰高校中发现“土地复垦”方向研究室,这一研究方向正符合我国对于矿区塌陷地处理的需求。在波兰考察走访时,张国良看到煤矿塌陷地治理后成为儿童游乐园,十分震撼,更加坚定了要将土地复垦技术带回国内的决心。
结束求学归国后,张国良开始对铜山采煤塌陷地(当时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归铜山管理)进行全面调研,从土地复垦论证到进行小范围规划,逐步发展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修复相结合,矿大人由此开启废弃矿区生态修复探索之路。
胡振琪是我国第一位中美联合培养的土地复垦学博士,1991年归国后,就参与贾汪土地复垦工作。胡振琪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国内土地复垦在生态系统修复和复垦土壤质量两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复垦土壤质量直接关系到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成败,要全面提升生态修复质量,把良田还给百姓。”
针对贾汪区采煤塌陷地面积广、沉陷深度悬殊大、地形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等问题和特点,中国矿业大学研发出“挖深垫浅、分层剥离、交错回填”土壤重构技术,获得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目前这项技术已经成为土壤重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0多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在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方面取得4项国家级奖项、20余项省部级奖项,为国内各地采煤塌陷地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去年9月,侯湖平教授的生态保护修复市场化研究项目,获批为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侯湖平向记者介绍,碳交易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项目研究将分析近30年来潘安湖空间碳汇变化量,研究将采煤塌陷地修复为建设用地、湿地、耕地等不同种类后导致的土地含碳量的变化,寻找生态修复方式中能够获得碳汇增加的复垦措施,同时为徐州本地生态修复过程中碳汇增加提供政策辅导,为生态修复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实现路径、技术支撑。
“矿大师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持续用科技助力潘安湖生态修复工作,在潘安湖开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波表示,矿大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和绿色低碳发展配套基础制度的研究,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新华日报》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