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新奇的蔬菜就是转基因食品吗?男同志不宜喝豆浆吗?淘米水去除果蔬农残靠谱吗?西柚真的不能与降压药同吃吗?”
这些有关消费者关心的问题及答案的视频,来自抖音号“SDAUshiyu”,这是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吴澎教授带领研究生团队打造的食育科普与文化为一体的自媒体。此外,该食育团队还运营着 “悦食课”微信公众号、“悦食课”科普号、FoodHappy网站。
“我们的宗旨是公益对消费者进行食品知识的普及,老师对我们要求的标准是写文章、拍视频要严谨科学且有趣,不能出现伪科学的内容。”负责抖音的研一学生于佳琦告诉记者,“原来纯粹就是玩抖音,现在跟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从选题到资料准备再到视频制作,学到了很多制作技能,还拓展了我们的专业视野。吴老师鼓励我们要用一种快乐的、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让我对自己的专业越来越感兴趣。”
“同学们最初刚入学时就只知道在百度搜集素材,后来逐渐引导他们从知网、万方等专业数据库去查询,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再到外文数据库去搜集最新的专业知识,这就为他们研究生阶段的文献查阅打下了基础。”吴澎介绍,“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给他们不同的分工,学生在搜集素材、撰写科普论文、制作视频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专业知识,也培养了专业敏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与毕业课题乃至将来就业的选择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像团队里张士凯、许方舟、杜余毅就是从学写简单的科普文到开始撰写中文科研综述,到目前游刃有余地在专业一区 Top期刊发表多篇影响因子十几个点的高水平的论文,也证明了我们这种育人模式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
负责“悦食课”微信公众号运营的苏金歌,是个勤奋、擅长写作的学生。她告诉记者,日常写作是以查阅大量文献为基础的,也需要关注众多食品网站的资讯,因此收获了很多课外专业知识,了解了很多食品行业的动态,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对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边做喜欢的事边收获知识,自己很享受这种感觉。
说起带领学生创办几类自媒体的初衷,吴澎教授介绍,一是响应政府号召做好食育的宣传工作,主要选取日常生活中公众所关心的食品安全、食品营养及饮食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及容易引起错误认知与伪科学的内容,做成科普视频、图片或文章,教大家如何吃得营养、吃得安全、吃得有文化;二是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一套 “私人定制”,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让他们把单纯去玩新媒体的理念转换成学以致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培养;三是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融入思政要素,结合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培养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及从农产品废弃物中拓展食品资源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专业责任感,让他们学以致用,向社会输送专业过硬、责任心强的食品领域人才。
“食科学院一直以来注重‘双创’的风尚,给予师生一个能够立足专业基础、尽情发挥特长的环境,也成立了以书记和分管院长为组长的审核小组,对科普文的政治性和科学性进行严格把控。”吴澎欣慰地告诉记者,“由于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国家食文化委员会已经联系让研究生为企业的食育宣传解决专业问题,锻炼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科普中国、山东省科协也都邀请团队协助进行科普宣传。”
近年来,平台创始之初就负责不同版块的范苏仪、张晓彤、封铧、丁政宇、王敏、禚悦、张可欣、李来成等同学都已经毕业,团队里的后起之秀乔舒敏、盛良杰、赵月伟、李帅等,都表示在自媒体的打造过程中个人能力得到了锻炼。大家在研究生复试结束后就加入了这个团队,和王悦、苏金歌、姜丽颖、刘陆等师姐们一起参与这项有趣的工作。大家都认为:“每一次推送都会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学到在书本乃至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感受到食品专业的奥妙与乐趣。我们逐渐体会到食品专业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比起本科时对食品行业的迷茫与困惑,现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还有很多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
吴澎教授充满希冀地介绍:“2022年食育团队获批成立了山东省吴澎科普工作室。我们目前将这种新媒体教育与全国公共选修课《中国饮食文化》的作业考核相结合,以公众号、抖音、网站为平台搭建了该课程的立体教材资源库,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同学也参与到了教学实践中。后期将总结这种教学探索,推广到目前已选修该课程的全国300多个高校中,希望扩大山东农业大学在食品专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