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云南艺术学院 - 《云南艺术学院报》

戏剧学院:党建赋能促发展 砥砺奋进谱新篇

2022-12-08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戏剧学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守正创新、砥砺奋进,在管党治党、办学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国际交流等各方面辛勤耕耘,学院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注重“党建 + 思政 + 戏剧”实效,以一流党建引领保障各项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戏剧学院探索实施“123456”党建工作思路,认真落实高校“党建 20 条”重点任务,把准办学方向,力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打通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发挥师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一流党建培育创建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融合,形成“抓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的良好局面,以“大思政”格局协同推进“三全育人”取得实效。

六年来,戏剧学院统筹推进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各项工作任务,新发展党员300 余人,在推进“三级联创一流党建党组织”建设,建有云南省委教育工委“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 1 个,校级“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 1 个,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 个,1 名教师党员和 1 名学生党员分别被省委教育工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员”等。

“党建 + 思政 + 戏剧”育人取得实效,支持鼓励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创作展演中守正创新,将思政教育融入师生互动、主题创作和艺术实践,成果丰硕。1 名学生获“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青春力量全国高校青年师生演讲比赛银奖;2 名学生分别获“爱我国防”全国大学生主题演讲大赛一、三等奖;1 名学生代表中国少数民族青年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发言;1 名学生获“强国有我,请党放心”五四青年说全国演讲比赛二等奖;2 名师生分别获云南省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学党史、庆百年、心向党”故事演讲大赛一等奖、云南省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红土地之歌”演讲大赛教师组特等奖、高校学生组三等奖,1 名学生在第三届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好案例、好故事”评审中获一等奖,1 名学生在云南省“民族大团结,建设示范区,喜迎二十大”主题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1 名学生获“第十五届云南省大学生年度人物”,1 名学生获“第二届云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1名学生获“第三届云南省百名大学生自强之星”,1 名教师获选为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讲师团讲师”,1 名学生作为“云岭百姓宣讲团”宣讲员代表省教育系统宣讲被评为“云南省优秀宣讲员”,1 名学生被评定为省学联 2021—2022 年度驻会主席,剧目《破 · 茧》获第十一届云南省大学生心理情景剧比赛一等奖等。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托,以戏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本科教学管理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建立尚德修艺、德艺互融为引导,驱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育人特色彰显。 经过六十余年的办学积累,作为国内具有特色学科优势和鲜明办学特色的高层次戏剧与影视人才培养基地,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全国、对话世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与影视艺术人才,为云南的艺术文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六年来,学院教学团队共有“国务院津贴专家”1 人、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1 人、“省级名师工作室”3 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 2 人、“省级四个一批人才” 3 人、省级“文化名家”2 人、省级“教学名师”1 人、省级“青年拔尖人才”1 人,省级青年表演艺术家 1 人,省级“卓越青年教师”2 人。在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2 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1 个,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 1 个,省级导师团队 1 个。

目前戏剧学院有 2 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 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 个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 个首批省级本科高校“增 A 去 D 规划”A 类专业,3 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 门国家一流课程,2 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5 门省级一流课程,1 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 门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8 个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

六年来,师资队伍学术传统深厚、创作实践成果丰富,先后获得“文华奖”、 “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田汉戏剧评论奖、金鸡百花电影节“少数民族优秀新片奖”、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百余奖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和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科研、创作项目 20 余项,服务社会成效显著。举办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和国际工作坊 30多次,积极发挥“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区位优势,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活跃。

面向“国际开放办学、创研成果社会转化、城市文化提升、现代人心理关怀、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五大板块着手,构建从国(境)外到国内、从国家层面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传统到现代的多维社会服务体系。

六年来,产出 18 个国家级、省部级原创舞台艺术精品,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展演、戏剧比赛等途径推广演出且社会反响热烈,如《小萝卜头》《星际奇遇记》《永远的保尔》《我的老师张桂梅》《约定》《山路情深》《问心》《岂曰无衣》《象北旅行》《裂 变 融》等。戏剧学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开展校地、校政、校企联合,应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委约创作系列红色和现实题材剧目,如乡村振兴题材小品《梨花树下是我家》、历史文化名人题材话剧《张天虚》、抗击疫情题材《丰碑》、百年企业文化 + 本土重大题材《重九之光》等。以 2020 年原创话剧《丰碑》为例,在昆明会堂首演之后,与官渡区政府合作为党员专场演出30 余场,服务党员和群众 5 万余人,“出戏”带动项目从而促进“出人”。

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本学科与社会各界共建各类产学研实践基地,为本地文旅事业和创意城市建设贡献力量,目前已建设戏剧各类实践基地 20 多个。庭院话剧《问心》 《霸业》 《唐宫深处》 《琉璃》 《露茗》 等,上演 400 多场,市场反响良好。开发了长期驻演的商业应用戏剧互动演出项目“人生故事剧场”《故事当铺》和即兴戏剧《笑乐堂》,仅 2020 年下半年,观众人次超过 5万人。掀起有全国影响力的“昆明庭院话剧运动”热潮。 积极推广戏剧学科的社会应用,关注特殊人群身心健康。本学科在国内具有前瞻性地积极发掘戏剧的社会应用性,走进社区、特殊人群、特殊场地开展戏剧应用工作坊,利用戏剧手段对监狱服刑人员、自闭症患者、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和关怀,使其精神和心理得以疗愈。此系列实践成果已在国内高校和行业产生广泛影响。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用艺术和技术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积极响应新文科建设要求,利用新技术、新思路,大力保护传承发扬区域民族民间文化。戏剧学院与地方戏曲团体、民间戏剧传承人都保持着深度互动,积极开展“田野课堂”实践,探索如何在研究与实践中坚持民族文化的价值立场与文化态度,探索培养具有民族民间文化基础的戏剧应用创新人才。同时走出国门到泰国、新加坡、老挝等国开展“中华文化与东南亚”系列戏剧教育工作坊,促进与周边国家文化艺术交流。

新时代的蓝图已经绘就,戏剧学院的各项事业也即将开启新的征程。戏剧学院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牢牢把握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守正创新、踔厉奋发,以新理念谋划艺术教育发展,以新文科统领艺术教育创新,推动学院党建、教学、科研、创作、展演、管理等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迎接学校第五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努力把学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和鲜明特色的高水平戏剧学院。

来源: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