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工学周报》

精心谋划工程大学的明天

———2011年寒假工作会议专题发言

作者:魏潾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2011-03-11     浏览(162)     (0)

这篇文章讨论了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必要性,分析了学校过去五年的不足和差距,强调了紧迫感和危机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文章强调了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和高水平人才队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学科建设上下苦功夫、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措施。


  这次假期工作会议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在“十二五”已经开局的形势下,我校必须尽快谋划,设计我们的“十二五”道路,这次会议的结果很可能直接影响我们今后几年的走势。
  我认为谋划未来主要是找到差距、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拿出办法、形成发展思路。因此我发言的重点是讨论我们过去五年的不足和差距,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的总体形势“十二五”对我校是至关重要的五年,是学校发展建设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高等教育先后经历了1978年国家重点大学建设、1995年“211工程”建设、研究生院的遴选建设以及后来的“985工程”建设等几次重大分级定位,每一次分级的结果对大学的长远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以现在的发展趋势,再经过五年,到“十二五”收官之际,我国大学的新一轮分级定位将基本完成。这一次的定位将不是评出来的,而是成果积累出来的,所以学校必须加快内涵式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有利位置,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打好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对教育资源的占有,教育资源的配置取决于学校的位置 (包括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学校的位置取决于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内涵式发展。“十一五”期间的内涵式发展决定了学校现在的位置,面对日益稀缺的教育资源,“十二五”的五年将是决定学校未来生存和发展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什么说这五年是个战略机遇期?未来的五年将是教育大发展的五年,因为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投入加大。不仅政府承诺把教育投入落到实处,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2月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讲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扎实落实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要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而共同奋斗。”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必然要继续高速发展,这是天时。
  从我们的主要服务领域来看,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的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等领域仍将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6100万吨,占全球42%;新增订单5800万吨,占全球48.5%;手持订单1.92亿吨,占全球40.8%。虽然造船三大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但距成为世界造船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型为学校提供了未来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核电在建和建成3500万千瓦,约占国内总发电量1%;到2020年,国家将投入一万亿,使核电在建和发电量达到8000万千瓦,占总发电量7%。即便是这样,较世界目前平均16%的核能发电比例仍有很大差距,也为学校提供了很大发展空间。就是说,10年以后中国核电仍然要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大力投入的海军建设和方兴未艾的海洋工程领域更不必说,这是我们的专业优势,我们的地利,我们是“得水独厚”,是很多高校所不具备的。
  当然,形势也有不利的一面,高校之间竞争激烈,教育资源极度紧缺,加之我校不具备地域优势,对人才引进等方面工作造成很大影响;高校分级化日益明显,我们没有进入中国高校的第一集团,各类评审缺乏话语权等方面不利影响越发明显。
  挑战与机遇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是我们面临的形势。未来五年,是学校基于自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取得自己相应位置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取得内涵方面的重大进步,将有可能被挤出现有的位置。留给我们的时间很紧,空间很小,机会转瞬即逝。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从对学校明天负责的高度来反思“十一五”、谋划“十二五”。
  二、如何看待过去的成绩和不足1、实事求是地看待过去,充分肯定主流五年来,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带领全校积极贯彻落实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所取得的成绩是学校的主流。
  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学校已成为我国船舶工业、核工业最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我国海军装备技术领域水平最高的应用型科研基地;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重要的应用型科研基地。科研经费到款从2001年的一亿元,到2005年的3亿元,再到2010年的6亿元。“十一五”期间,科研项目总量、基础研究、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专利/发明、学术论文、出版著作等方面与“十五”期间相比有了明显进步。
  人才培养方面,在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风建设效果显著。本科毕业生升学率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与 “十五”期间稳定在26%-30%之间相比,“十一五”期间逐年攀升,在2010年达到48.7%;这个数字在工信部七所高校内,在生源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连续多年位居第四位,仅次于北航、哈工大和北理工。考试违纪现象降至最低点。在全国高校于黑龙江省录取分数线排名中,大致稳定在30名。
  “十一五”期间,我校本科生超额49.6%,研究生超额118%完成了向国防科技工业系统输送人才的任务。我们的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船舶、核这两大领域自不必多言,2000-2010年中国航天、航空集团和IT业两大企业中兴、华为公司吸纳毕业生,我校均在前10名。近年来,获得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获核工业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十一五”期间为核工业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国防科工委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航天人才贡献奖等。我校2009年有200名毕业生签约中兴公司,占4000名新员工的5%,在年度优秀新员工评选中,有9人获得 “优秀”称号,占总人数170人的5.5%,有3人获得标兵称号,占总人数30人的10%。在和其他知名大学毕业生的比较中,我校毕业生得到了肯定。
  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迅速提高。2010年我校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得 380余项奖励,首次获得ACM/ICPC竞赛亚洲区域赛金奖并入围全球总决赛、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八强、意大利国际雪雕比赛冠军。团中央、全国学联、青联2004年起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我校累计4次获奖,排名第8,并列22位。
  胡锦涛同志就做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提出 4点意见时说: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反思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可以看到,总书记主张的不少正是我们在努力做的,可见学校党委的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理念并不落后,是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
  2、认真审视自身的不足是对未来的负责五年来,学校的发展有目共睹,但在看到学校快速发展的同时,在不断攀高的数字下面,必须看到我们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学校一直在快速发展,但发展得理想不理想?是否可持续?学校的内涵建设如何评估?有多少标志性成果达到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标准;在学科建设这个学校建设的核心问题上,我们究竟和兄弟院校有多少差距?在科学谋划“十二五”的过程中,我们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应多看到不足和差距。如果我们不去认真地审视、认真回答、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坐失良机,落后于我们兄弟大学,与“985”高校拉开更大的距离。
  我校在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和高水平教师的培育上的不足是明显的,而这两点正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标志之一。问题出在哪里?是否我们的参考系和发力点不够清晰明确?在参考系上,我们一直习惯于和自己比,和自己的过去比,看到的多数是进步、是成绩。我们应该坚持和兄弟高校、其他高校横向比较的参考系,和自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的参照系比较,更多的找到差距;在发力点上,在学科建设这个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核心内涵方面发力不够,在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和高水平教师上明显不足。应举全校之力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科学谋划 “十二五”,必须以差距和不足作为着眼点来考虑问题,设计路径。
  3、最重要的是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意识工信部“一提三优”工程汇报会给了我们近距离了解兄弟高校、总结自身经验和不足的机会。对于发展中的工程大学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过去存在的问题,而是不能正视昨天的问题;最大的不足不是过去存在的不足,而是不去找出昨天的不足;最大的差距不是过去存在的差距,而是不敢承认昨天的差距。盲目乐观和盲目悲观都是不可取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谁也回避不了。
  四十年前的今天,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刚刚组建时,学校教学干部222人,党政干部83人,工人87人,教职员工共计735人;只有24个本科专业。当时我们仅仅是一个系,而那六个学校大都已是很有影响力的大学了,南理工也已经独立办院十年以上了。因此我们学校和其他六所兄弟高校的差距是与生俱来的,是明显的。只有不回避差距,锐意进取,坚持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缩小差距,取得跨越。
  回顾“十一五”,对于学校取得的成绩和不足,我们要给全体教职员工一个说法;对于学校现在面临的形势,要让大家感到现实的压力;认真筹划工程大学的明天,让师生看到未来。认真分析我们差距和不足。找出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矛盾。瞄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核心指标体系。在谋划“十二五”发展之路时,我们各级干部要有危机意识,要有紧迫感。
  三、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谋划“十二五”,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同时,仍然要解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这样的大学”这个根本问题。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就必须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就必须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我们长期以来深以为自豪的船海领域里的重要学科要靠原创性成果支撑学校的发展,为国家做贡献。学校二次党代会已经确立了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在学科建设上下苦功夫,瞄准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努力。
  在这一过程中,定位非常重要。一是要高端引领,坚持“高水平、研究型”不动摇,选准参照系,院系同样如此;二是要统一思想,统筹组织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仅仅是简单的指标分解,全校职能部门都要为此而努力,学校各项政策的制定要服从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三是要锐意改革,重点突破,扎扎实实推进工作,要立足长远、更新观念,为工程大学的明天着想,化压力为动力,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年钱学森先生参观哈军工,陈赓院长专程赶来接待,之后有了一段大家熟知的经典问答———陈赓问“你看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回答说:“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干!”陈赓一听,大笑:“好!要的就是你这一句话。”这对于今天工程大学有着同样的借鉴意义。只要我们科学确定今后的发展思路,团结一致,肯下苦功夫,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工程大学人应该有这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