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重庆邮电大学 - 《重庆邮电大学报》

以思政教育为载体,切实推进全课程育人

作者:教务处    
2022-09-30     浏览(87)     (0)

近年来,重庆邮电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推进课程育人作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强化价值引领、深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等举措,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课程育人作用,不断提升课程育人质量,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实效

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促进教学讲义“标准化”建设。重点抓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强化教学讲义标准化建设,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扎实开展“三集三提”活动,分专题或章节制作“标准化”讲义,课堂教学的规范性逐步提升。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建设,促进“可视化”发展。组织开展大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推荐优秀教师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录制“党史微课”思政课战疫小课堂”“大学生讲思政课”等精品微课、精彩课件和新媒体作品36个,其中4个视频在人民网公开课进行展示,3个作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展示。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构建‘立体化’教学方式。探索形成“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三维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校院领导上讲台活动,校院领导参与课堂教学每年平均100余人次;打造特色品牌,在各课程中分别设立“我心中的百年党史”大学生讲思政课”“评时政”等特设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获得感。开展“品牌教学活动、国情调研、正能量分享、经典阅读、典型案例网评、红色主题参访”六大模块实践活动,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充分利用“雨课堂”“学习通”新媒体新技术开展网络智慧教学。

探索课程思政“五维”建设路径,全方位提升育人水平

积极探索“五维”建设路径,着力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了教学有特色、课程有示范、教师有风格的课程思政新局面,全面提升课程育人能力。

强化组织引导,推动课程思政全方位着力。完善工作机制,成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制定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总体方案,为课程思政建设做出“总规划”;强化协同共建,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党委“育德育志”主体作用,推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结对共研;组建研究中心,系统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立项市校两级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项目35项,获市级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4个、优秀论文11篇。

强化体系构建,推进课程思政全专业建设。将思政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加强顶层设计,修订培养方案,构建“全专业推进、全课程融入、全过程贯穿、全方位保障”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深耕课堂教学“主渠道”,重塑课堂教学形态,增开《学术道德与工程伦理》等通识课程,新开49门素质教育拓展课程,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71门,获批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立项建设校级金课307门,获批市级一流课程29门,入选国家级首批本科线上一流课程6门,引进优质在线课程157门。

强化内容建设,推进课程思政全过程融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的理念,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深挖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科技史上的典型事例,深挖校训精神和办学传统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丰富内容供给。链接“第二课堂”,开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社会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启智润心。

强化教学方法创新,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建设高质量课堂和提高课堂育人效果为目标,结合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研讨等工作开展专题教研活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习革命,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165门课程实施翻转课堂试点教学模式改革,272门采用雨课堂、超星、爱课程等(MOOC)与板书相结合混合式教学方式,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创新考核评价体系,推行“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价值观”的新理念,激发学生课堂参与性。

强化培育导向,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建强教师“主力军”,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观摩30余场、专项培训300余人次,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专题教研活动校内全覆盖。用好评价指挥棒,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学科建设、教学评估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开展定期考评。强化示范引领,形成“课课有思政、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涌现出以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代表的一批师德高尚、造诣深厚、业务精湛的教学团队和名师。

(教务处)